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近期確診者眾多,許多輕症與無症狀患者採居家隔離、集中檢疫或加強版防疫旅館,但不時有猝死案件傳出。 不過,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 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是逐漸發生的,難以察覺。 黃軒提到,幾乎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 COVID-19在無症狀或輕微感染的病患,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
新冠本土疫情導致的死亡比例依然居高不下,發病 3 天內死亡的人數佔所有死亡者的比率達到 18%,有些人來不及送醫,還在家中、或是集中檢疫所就已經失去生命。 而造成這種可怕情況的原因,就是「快樂缺氧」,又稱為「隱形缺氧」;而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很多肺部相關的疾病,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其實也會造成缺氧,這些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轉重症的危險因子。 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表示,「快樂缺氧」一詞在去年4、5月就有英文文獻可查,新冠確診者常長會出現身體已有低血氧的情形,但患者本身卻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的感覺,因此容易耽誤就醫延誤病情,更可能造成突然猝死的情形。 日前不斷有確診者在家猝死的案例,多與新冠肺炎所引發的「快樂缺氧」有關,主要是感染病毒引發低血氧,導致缺氧猝死,因為缺氧過程幾乎沒有症狀,確診者感受不到痛苦,所以被冠上「快樂」兩個字。 正常人的血氧濃度多為95%到100%,如果在94%以下就被視為低血氧,低於90%就得趕緊就醫,若80%以下,器官恐怕會受到嚴重影響。
確診缺氧: 確診新冠肺炎,每5人就有1人有長期後遺症!專家揭2種最常見症狀,3器官恐長期損傷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嚴峻,隔離猝死時有所聞,指揮中心5/26表示,患者確實可能發生所謂「快樂缺氧」後續搶救不易,故將研議血氧偵測指引,並補助採購血氧機。 而侯勝文也解釋自己為什麼這麼強調血氧飽和度的重要性,他認為有部分的原因是這10多年來的醫學教育很成功,無論醫師、護理師或EMT(緊急救護技術員)都知道「氧氣是藥」,不可以隨便亂給。 侯勝文也舉例,台北市的EMS protocol(緊急醫療服務協議)中,沒有任何情況建議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上時給氧氣,甚至心因性胸痛的病人,都建議90%以下再給氧,而低於94%時,都會從掛上鼻管開始,除非是要張口呼吸,不然不需要用到氧氣面罩。 北市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30日表示,他近日收治一位70歲新冠病患,對方染疫後雖馬上服用抗病毒藥物,但仍渾身乏力,結果一照X光嚇了他一大跳,因為這名病患不僅「快樂缺氧」,還是重症肺炎,所幸及時求診才撿回一命。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表示,罹患新冠肺炎的人出現的症狀範圍非常廣泛,從輕微症狀到嚴重疾病都有。 症狀可能在接觸病毒後 2 – 14 天出現,而且任何人都可能會出現從輕微症狀演變到嚴重症狀的情形。
若低於低於80%可能會損害器官功能,而持續的低氧水平,可能導致呼吸急速衰竭或心臟驟停。 而日前陽明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就曾說過,這樣的症狀是「快樂缺氧症( Happy Hypoxia)」,確診者已經缺氧了卻自己不自覺,血氧變低一派輕鬆 , 可能錯失治療時機 。 黃軒醫師提醒,台灣正處於一面圍堵疫情、一面維持醫療量能的艱困時期,無症狀、輕症患者暫時會被要求待在家中,作好防疫並適當休養。 提醒民眾,若確診後居家隔離,要注意是否逐漸感到胸悶、難以呼吸2項不明顯症狀。
確診缺氧: 「隱形殺手」,源自於隱形缺氧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當天也表示,目前地方新聞傳出有確診個案在家中留置太久,這兩天已積極協調、提高安置速度,未來只要篩檢站採檢發現陽性,可直接聯絡送集中檢疫所,等待PCR結果出爐,一旦陰性就可解除隔離,未來也盼透過健康監測儀器、視訊等即時發現問題,及時轉診送醫。 蘇一峰表示,一名70歲男子日前染疫後,立刻服用抗病毒藥物,仍覺得相當虛弱,打算掛號後上門求診,不料原本10分鐘的路程,因為頭暈、迷路,硬是開了一個小時的車才到醫院,不僅超過了門診時間,他的門診也已經結束。 據悉,正常人的血液氧氣濃度應高於93%,若低於此數值就屬異常,低於90%則需以氧氣治療,如果低於80%恐損害器官功能。 黃軒直言,很多患者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等到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造成在家猝死的病例一直上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是COVID-19病毒造成,但往往都來不及了。 中醫師廖婉絨本身也是物理治療師,她親身運用腹式呼吸法養生保健多年,也維持佼好的體態與高顏值。
- 今天早上閱讀了這篇6月2日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醫學暨醫科學院,發表在《幹細胞報告》(Stem Cell Reports)國際期刊的研究。
- 隨年紀增長,年長者、慢性病等族群血氧濃度就可能較低,不過還是約落在95%以上。
- 目前的研究顯示打疫苗並不會影響其他頭痛的治療,包含肉毒桿菌、CGRP單株抗體或藥物的效果。
- 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
- 人們平常呼吸時只用到肺的1/8功能,每次吸吐只用到500到700毫升。
-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去年已經知道大量的類固醇可以降低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和疾病持續時間。
- 指揮中心指出,這波疫情爆發開始從 5/14 以後迄今,一共 17 例死亡,其中慢性病 14 例、無慢性病 2 例、不詳 1 例。
- 一般人血氧濃度太低,會覺得呼吸不到空氣,身體機制會促進深呼吸,但有快樂缺氧症狀的人會到嚴重缺氧的時候才發現有缺氧的現象,因此出現「前一分鐘看起來很好,下一分鐘就變嚴重」。
本土新冠疫情嚴峻,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後,更是發生多起確診者隔離猝死的案例。 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指出,國外多鼓勵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但當病情惡化、合併快樂缺氧時卻難以察覺,往往在赴醫前就死於家中。 台東29日新增5例確診個案,皆為太麻里林家小館餐宴案延伸,確診累計至今13例,縣長饒慶鈴表示,縣內13個衛生所已於昨日全面啟動快篩,並提供太麻里與金峰鄉特定區域普篩,也提醒民眾快篩陰性仍須在家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居家隔離者則請依規定待在家中。 為減少不必要的外出,縣內各醫院及鄉鎮衛生所至6月14日前提供視訊診療服務,慢性病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
確診缺氧: 感染 Omicron BA.2變異病毒株的症狀有哪些?
然而,當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後可能導致這項受損,進而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缺氧與衰竭。 Fischer認為,大部分受試者並無明顯呼吸道症狀,因此難以直接聯想到腦內缺氧。 不過,從動物實驗的結果得知,腦部的慢性缺氧或神經發炎,以及急性輕微腦出血導致的大腦血流量減少,可能是造成人體中樞神經遭受損害的主因。
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 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 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 「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 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確診缺氧: 健康 熱門新聞
任何一類確診者的病程都可能往不同方向發展,因此需要不同的監測追蹤策略。 當發生缺氧狀況時,如果有適當配備,多數狀況可及早發現;至於是否需要額外使用氧氣,必需由醫師評估後方可使用,以免影響對初期病情惡化與否的判斷。 美國杜蘭大學研究團隊針對感染新冠病毒的靈長類動物進行模型建構,以探究病毒對神經組織所造成的影響。
深呼吸增強橫隔膜下壓的作用用力吸吐可以增加10倍的肺活量,加上俯臥位甚至可以增強到30倍的肺潛能。 一位美國佛羅里達的醫師在網路上分享新冠肺炎呼吸不順的患者,採取俯臥位呼吸,可加速把肺底下如柏油般黏稠的痰液排除、預防呼吸衰竭。 4.民眾可以按照平時的步行速度連續走6分鐘,若臉色發黑務必就醫;另外,若民眾在沒運動的狀況下,發現自己每分鐘呼吸超過30次,就代表有異常,也建議儘速就醫。 確診缺氧 確診缺氧 二、專家指出,居家隔離、未住院的確診者,可運用手指型血氧機,自我監測血氧量,若血氧量低於94%,搭配觀察呼吸每分鐘超過30次,要儘速通報1922或叫救護車就醫。
確診缺氧: 患者通常會在就醫前2到7天出現一些症狀,如突然胸悶或無法深呼吸,幾天後,呼吸非常急促,幾乎是正常呼吸速率的三倍。
此外,血氧飽和度下降超過4%的患者也可能被認為是嚴重病例,但前提是病人能夠正確使用儀器。 因爲這類 COVID-19 患者會出現運動引起的缺氧而沒有呼吸困難,與對照組相比 COVID-19 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水平顯著降低。 這需要在醫療單位使用,動脈血液氣體分析是從動脈中採集血液樣本以檢查血液中不同氣體濃度的過程,上述兩個方式是早期檢測COVID-19患者隱形缺氧的有效的方法。 用來監測病人的血氧飽和度( SpO 2),此方式在醫療人員的指導下使用的,透過脈搏式血氧儀不斷監測血氧,是檢測隱形缺氧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正常的血氧應維持在 94 %以上。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已將這2項症狀列為快樂缺氧的緊急危險徵兆,應及時詢求醫療協助。 黃軒醫師也表示,快樂缺氧的狀況在登山客、飛行員也時有所聞,但這類族群通常身體較為健壯,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 CODID-19確診患者不少屬於體力不佳、心臟功能衰退的中高齡族群。 對此,金門健康診所主治醫師郭彥良近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想簡單判斷是否缺氧,其實只要看指甲顏色就知道。
確診缺氧: 確診
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或是做輕微運動,血氧濃度就迅速掉了50%,就須盡快通報醫療單位。 一、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是血氧濃度快速下降,二氧化碳來不及上升,提醒大腦要換氣,導致患者缺氧但未感覺之情況,新冠肺炎患者確實會出現快樂缺氧的症狀。 黃軒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最特殊的特點之一,就是除了容易使得肺部受損,也可能出現急性低血氧的情況,使得患者血氧濃度不斷降低,形成民眾所關注的「隱形缺氧」,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得患者出現缺氧的情況,引發致命的危機。 其實隱形缺氧並不是新冠肺炎(Covid-19)才出現的新症狀,在過去就曾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隱形缺氧的現象。 重症醫師黃軒表示,這是因為山上高度增加時,空氣稀薄,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也較少,但只要有體力的代償的急促呼吸幾下時,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急促下多吸幾次的氧分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呼吸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蕭世欣指出,新冠肺炎約2到4成在確診初期尚未表現出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在前3到5天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與人聊天,但卻在後續觀察中,病況因低血氧造成急速惡化。 確診新冠肺炎咳又喘,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血氧濃度過低,就會出現慢性缺氧,這種情形也稱為「快樂缺氧」,患者初期通常不會有感覺,不過一旦發作就可能猝死。 蕭琬云呼吸治療師表示,年長族群每天練習10-15分鐘和緩運動搭配呼吸訓練,就有增加肌耐力與肥活量的效果,更可減少感染率與重症風險,即使感染COVID-19症狀也會比較輕微。 呼籲家中大小都應適當運動,配合正確的呼吸訓練,在疫情期間增加抵抗力並維持健康。
確診缺氧: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 吳昌騰醫師近日在臉書PO文, 針對「隱形缺氧」在有更多說明, 他表示, ABG (動脈血液氣體分析) 和SpO 2 (血氧飽和度) 可能是早期檢測COVID-19患者隱形缺氧的有效的方法。
(二)柯皓文說明,在醫院,院方會對重症病患採取持續監測、每小時記錄血氧,以手指型血氧機,搭配動脈抽血等兩種方式,雙管齊下地監測新冠患者血氧濃度。 抽動脈血去分析是最標準的測血氧方式,但是血液送檢與分析需要時間,也無法連續性監測,為此,搭配手指型血氧機來做連續監測。 黃軒醫師也提醒,購買血氧機時應特別注意出處及FDA相關認可,血氧機為二級醫療器材,無法在網路販售,僅有取得販售許可的藥局、醫療器材商可以販售,在社群平台、網路商城所看到的恐有黑心商品或不法販售的疑慮。 且血氧機是否合格就如同口罩,一般民眾難以分辨,甚至無法辨別,對於血氧測量準確堪憂。 建議如有血氧機的需求,可至具販售許可的藥局或醫療器材商詢問,以利購買到安全無虞的設備。 另外,近日廣傳與超人姿勢相似的「俯臥姿勢」,在醫學上確實為呼吸窘迫的救命姿勢,此姿勢可更進一步的使用肺部功能,更有助於患者呼吸。
- 新冠肺炎感染,容易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其中「腦霧」受到高度關注,一份針對長新冠的跨國型綜合分析研究發現,感染新冠後3~12個月內,有37%會出現疲勞、32%出現腦霧。
- 針對來勢洶洶的「隱形缺氧」,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也發文解釋,隱形缺氧又被稱作是「快樂缺氧( Happy Hypoxia),新冠確診者身體已有低血氧狀態,,但患者本身卻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此容易延誤就醫,甚至可能導致突然猝死。
- 蘇一峰表示,「COVID-19的病人常常會出現身體已經有低血氧的情形,但是患者卻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的感覺」,可能因此耽誤就醫,延誤病情,更可能造成突然猝死。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6日也表示,居家隔離的快篩陽性或確診者,確實發現有「隱形缺氧」或稱「快樂缺氧」的狀況,血氧下降但自身卻未覺異常,直至血氧嚴重下降,會有突發急劇症狀,搶救不易。
疾管署公布近四周疫情監測結果,一共搜集有 132 支病毒株,其中經實驗室檢驗後有 45 株驗出為副流感、其次是流感、第三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第四名則是腺病毒。 顯示新冠以外的病毒慢慢活躍,尤其近期「副流感病毒」檢驗出來株數已超越呼吸道融合病毒。 從各國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出,新冠肺炎所出現的症狀與流感,甚至是普通的感冒都非常像,所以單靠症狀是沒辦法判斷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的。
確診缺氧: 運動搭配噘嘴式、腹式呼吸 增加肌耐力與肺活量
對此,有醫護人員在臉書社團「信義區三兩事」發文,曝光廠商清倉、大發災難財的真相,並呼籲民眾切莫掃貨,非醫療用途下可考慮使用穿戴式裝置監測血氧,「把庫存的血氧機留給需要的人」。 白話文就是: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猝死的病例一直在上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 病毒造成的,但一切,往往都來不及了。 醫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這些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的現象:由於山上高度增加時空氣稀薄,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也較少,但只要有體力的代償的急促呼吸幾下時,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急促下多吸幾次的氧分子。 中央社引述哈多吉說,根據美國胸腔科醫學會提出的6分鐘步行測試(Six minutes walk test),民眾可以按照平時的步行速度連續走6分鐘,若臉色發黑務必就醫;若有血氧機可測試血氧是否降低,有降低也應就醫。 由於代表一位已感染者傳播能力的「Rt值」,除了苗栗外,其他各縣市都有下滑趨勢,因此有專家研判,三級警戒有發揮成效,但隨著人流又開始上街,小群聚感染恐怕會再爆,想要疫情盡速止血,民眾的配合度也將是一大關鍵。
黃軒解釋,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 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做幾次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 研究作者Tracy Fischer指出,在動物模型與大腦結構分析量表中可以發現,確診會造成中樞神經得到的氧氣減少,從而可能造成腦部損傷。
確診缺氧: 大腦需要高度代謝 確診恐使中樞神經系統缺氧
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V/Q mismatch)。 王必勝說,集中檢疫所除了少數個案回報症狀,也將發送血氧偵測儀給住民,供自行測量回報,若血氧下降會緊急送醫,強調集中檢疫場所量能充足並迅速擴大當中。 確診缺氧2023 武漢肺炎病毒進入體內後,會和一種名為「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的受體結合,藉此打開細胞大門,開始快速複製。 廖婉絨醫師指出,勤練腹式深呼吸,搭配運動,不僅可以瘦小腹,還可以調節全身生理機能,現代人長時間坐辦公,缺少運動,腹部越來越凸,形成小腹婆或大肚腩,防疫期間宅在家,行住坐臥都可以進行,呼吸到滿滿能量。 另外,目前市面上也有智慧穿戴裝置可提供血氧監測功能,例如Apple Watch 6、三星Galaxy Watch 3、GARMIN vívosmart 4、華碩 確診缺氧 VivoWatch SP等,藉由特定光線照射手腕、收集脈搏訊號後,估算出使用者的血氧值。
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 已有相關研究指出,感染COVID-19會引起腦部發炎與慢性缺氧現象,而且並不只發生於重症個案,即使是輕症患者都可能深受其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6日也表示,居家隔離的快篩陽性或確診者,確實發現有「隱形缺氧」或稱「快樂缺氧」的狀況,血氧下降但自身卻未覺異常,直至血氧嚴重下降,會有突發急劇症狀,搶救不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陳日昌指出,肺部是人體攝取氧氣最重要的器官,由於武漢肺炎會造成患者肺部發炎,影響肺部功能,讓肺部處於淹水的狀態,出現喘、吸不到空氣等狀況。
確診缺氧: 疫情即時/三種方式提早發現「隱形缺氧」的存在!急診醫師教:6分鐘步行測試
黃軒醫師當下驚覺是隱形缺氧,即刻要護理師迅速提供患者氧氣,但最後仍然為時已晚,顯示隱形缺氧的危險性不容輕忽。 此方式以請無症狀或輕症病人在家「自我檢測」,如果病人有脈搏式血氧儀(Pulse oximeter),請患者以正常的速度步行六分鐘,以監控其生理反應。 確診缺氧2023 已被證明的是,在執行6MWT後,COVID-19的患者更容易患上運動性缺氧無自覺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