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水原因8大優點2023!(震驚真相)

Posted by Jason on July 11, 2023

台灣缺水原因

除了北部翡翠水庫以外,多數水庫蓄水率幾乎都跌破1成,來到個位數,供應大台中地區用水的德基水庫蓄水率一度降到1%,情況危急。 以上列出的淤積水庫中,有4座被認為活不過100年,其中霧社水庫預估28.6年後會被淤砂填滿,而規模最大、供應南台灣用水的曾文水庫在89.9年後恐怕成為「土庫」,南化水庫最多能撐38.7年,烏山頭水庫的使用年限僅剩95年,全台水庫的壽命倒數中。 根據水利署過去資料顯示,全台主要淤積水庫前三名是霧社水庫、白河水庫及石岡壩水庫,在攔河堰的部分,則是集集攔河堰的積砂率最多。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他表示,要證明造雨效果可能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例如飛機或遙測監測設備,且各個地區的雲種及降雨特性不同,很難一體適用。 目前全球僅有少量的人造雨相關學術研究或實驗,各國人造雨多屬於商業作業活動下,造雨效果常有過度樂觀的現象。 台灣缺水原因2023 面對水資源危機以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台灣經濟部水利署擬定各區水資源的管理計畫,並以「開源」、「節流」、「調度」、「備援」4 大主軸作為水資源保護的國家戰略。

台灣缺水原因: 臺灣水庫缺水可能原因與調度機制專家意見

不過台灣四面環海,平均降雨量是全球的2.5倍,為何常面臨缺水危機? 一場乾旱降臨台灣,許多考驗正要開始,《聯合新聞網》帶您深入探究。 彭啟明今日在臉書、天氣風險公司網頁PO文表示,造成台灣2021年上半年乾旱的原因,有5個主要原因。 第一,台灣豐水及枯水期有顯著差異,水資源能夠儲存量本就有限。 第二,2020年無颱風侵台,年雨量顯著偏少,下半年轉反聖嬰現象。 第四,2021年五月梅雨季,太平洋高壓異常增強西伸,高溫偏少雨,梅雨鋒面偏北發展,影響台灣梅雨遲到也偏少。

  • 輸送原水需考慮供水水源是否有足夠的多餘水源可輸送;輸送自來水則需考慮布設管線,以及新增管線與現有管線網連結的問題。
  • 此外,降雨強度的增加也會從上游沖刷更多泥沙進入水庫,造成水庫淤積問題,使有效蓄水容量變少,將不利於水資源的保存。
  • 但若不以水庫為供水水源的地區,如東部地區,就無法以水庫蓄水量多寡來評估會否缺水。
  • 確保抽取水資源不會破壞環境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傷害,方能保育水資源、確保水資源永續利用。

周國鼎把每家戶每年用水200度的平均水價,除以該國平均每人GDP,計算各國「水費負擔率」;水費負擔率越大,表示用水費用支出負擔越重。 對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就水源別來說,農業灌溉用水高達86%來自河川,每年使用水庫的水為11億公噸,其實比工業每年使用水庫的水16億公噸少,而水庫最大使用者是民生用水的32億公噸。 台灣缺水原因2023 確保抽取水資源不會破壞環境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環境傷害,方能保育水資源、確保水資源永續利用。 環境用水是維持環境系統健康的重要基礎,而環境系統的健康方能維持社會和經濟的運作。 強化產業用水穩定-以南科台南園區為例:曾文南化連通管113年完成、臺南高雄水源調度108年完成、臺南山上淨水場供水系統改善112年完成、再生水(仁德、永康及安平等)109年起陸續供水。

台灣缺水原因: 氣候變遷下的嚴峻挑戰

水利署南水局則表示,11月已進入枯水期,各地川流水都將逐漸降低。 氣候異常,枯旱將持續多久無法預測,但將會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台灣許多自然水管線老舊,有些農業灌溉渠道甚至從清朝、日據時代就沿用下來,導致水嚴重流失。 近年台水公司雖然積極抓漏,漏水率逐步下降,但與日本東京都高標3%相比,還是有些差距。 根據水利署統計,全台水庫已經積淤三分之一,以致台灣一年缺26噸的水,而李鴻源預估2030年水庫會積淤一半,屆時一年將缺40億噸水;就算政府使盡吃奶力量也「治標不治本」,以石門水庫為例,一年可以清掉60萬噸,但一個颱風就帶來200噸淤泥。 全台灣民生用水量除了在 2021 年因發生百年大旱,台中、苗栗、北彰化地區歷經史上最長的限水危機而整體數值有些許下降,近 10 年來的民生用水量不減反增。

台灣缺水原因

國內許多地區的自來水供水管線為該區唯一的供水管路,因此若單一管線發生意外,沒有其他管線可以支援,就會陷入供水危機。 台灣自來水公司針對台灣的部分重要管線提出 17 條備援幹管的計畫,以便於抽換原先部分老舊的管線,並提供災害發生時的備援路徑,藉此提升台灣水資源運輸的彈性,也增強台灣面臨氣候變遷挑戰下各區域水資源應變備援能力。 (二) 針對水資源較不足地區,加強水庫灌區農業節水:已攜手農委會推動老舊圳路改善、省水管路推廣及一期作轉旱作,擴大節約水庫用水。 其中,一期作轉旱作部分, 年陸續推動桃園石門水庫、新竹上坪堰、苗栗明德、鯉魚潭下游及嘉南灌區一期作轉旱作,計畫實施面積1.1萬公頃,總計節水7,700萬噸。

台灣缺水原因: 缺水不只是老天不下雨 台灣每人用水量全球第2

首先是水庫優養情形嚴重,由於台灣山高水急,加上集水區的人為汙水(如家庭用水、工廠廢水)漸多,造成大量營養鹽往下游運送,水庫長期以來「吸收過多營養」,加速藻類、浮游生物繁殖,造成水質惡化。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都知道台灣風景秀麗,擁有環海、高山、峽谷等各種豐富地形地質景色,那你知道台灣山地面積佔總面積多少比例嗎? 在台灣,海拔高度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地區即佔了近一半的總面積,若算入丘陵地區,則佔全島總面積的 2/3。

  • 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目前臺灣全年總降雨量並無顯著變化,但有雨季降雨量增多、乾季降雨量減少的趨勢,並伴隨降雨時數減少的現象。
  • 水利署指出,過去豐枯水年從19年、18年一循環,逐漸變成8年、7年一循環,且枯水年次數有增加趨勢。
  •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 但他也認為,水價26年不漲實在不合理,漲價可以讓水公司多一些資源改善其他面向,例如像是減少漏水率、換裝智慧水表等。
  • (二) 114年前將再增加水源每日77萬噸,未來供水更穩定:持續趕辦烏溪鳥嘴潭人工湖計畫、再生水工程 、翡翠原水管工程、曾文淨水廠擴建、曾文南化聯通管開發,總計增加水源每日77萬噸。
  • 《強化乾旱預警與應變機制之區域乾旱預警模式建置》(MOEAWRA )。

台灣的水情越來越有旱澇兩極化走勢,就像打擺子一樣,考驗著全民。 台灣缺水原因 每隔一段時間,調整水價這個議題就會被提起,但最後總是不了了之。 江謝令涵指出,2012年油電雙漲帶動民生物價齊飛,政府被罵慘,因此讓許多官員畏懼民眾反彈不敢談漲,經濟部最新的規劃是向用水大戶徵收耗水費,試著在不影響民生的情況下調整。 不過 ,各國的國民所得與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不盡相同,若只看平均水價絕對值數字,可能有失公允。

台灣缺水原因: 台灣缺水原因

除了經濟部水利署進行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水利政策,企業與個人都必須加入這場對抗氣候變遷的水資源行動,化水資源危機為轉機。 全球暖化下,對於各地氣候越來越難以預估及掌握,2021 年初台灣西部地區發生了大規模乾旱,導致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減壓供水、限水、停耕、歇業等情況。 台灣缺水原因2023 而前一年本該是豐水期的季節,台灣不但沒有颱風帶來的雨量,梅雨季節也過於短促,雨情不佳,未能儲存下足夠的水量供枯水期時備用。 這也更加顯在氣候變遷之下,主要依賴颱風帶來主雨量的台灣,正面臨巨大的乾旱風險。 臺灣北部地區因降雨豐枯較為平均(豐水季雨量約佔全年六成,枯水季約四成),常有北水南送至豐枯不均的南部地區(豐水期占八成以上)之議。

經濟部水利署保育事業科科長林杰熙指出,國際上其實沒有統一的公式計算人均用水量,台灣計算標準是一天生活所需的所有用水,除了家庭用水,洗三溫暖、美髮等商業活動用水也包含在內。 國際水協會的報告雖有訂定標準,例如扣除高於一萬度以上的用水,但仍有些國家並未按照規定提報,他認為這份報告還是有可能跟現實狀況有落差。 都會地區因為商業活動多,用水量相對較高,加上人均用水是以戶籍人口來計算,有不少在生活在都會區的民眾未設籍於此。 水利署也提到,外籍勞工用水量無法算進戶籍,也可能導致人均用水量增加。 臉書粉專「天氣即時預報」表示,從2003年至2020年、每年9月16日的防汛重點水庫蓄水量來看,2020年水庫存量創下17年來同期最低,甚至比過去17年少了30%。

台灣缺水原因: 天公伯不下雨 缺水主因都是降雨不足

面對氣候變遷加劇的水情壓力,台灣必須起而行,才能調適大旱的考驗。 周國鼎說,觀察「水費負擔率」與「人均用水量」的關係,可發現隨著「水費負擔率」上升,「人均用水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台北市水費負擔率比值為0.16%,在34個首都中排名倒數第2,只高於澳門(0.11%),負擔比最高的是烏干達(8.88%),而各國首都平均值為0.98%。 單就亞洲而言,東京排名為第26名、首爾第31名、中國第19名、香港第32名。 《強化乾旱預警與應變機制之區域乾旱預警模式建置》(MOEAWRA )。 中興工程表示,國內水庫的庫容原本有28.5億噸,現今僅剩20.1億噸,因此清淤工作勢不可擋,至於如何清理淤砂,應該遵循4個階段。

地層下陷導致地形高低差異,削弱了海提防護的功能,每逢颱風、豪大雨,就會面臨海水倒灌、積水不退的災害,隨著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倒灌的可能性又更加顯著。 而地層下陷的狀況及連帶到對未來西部地區都市工程建設、重大公共投資產業的建設與工程結構物安全的影響,都必須謹慎評估、嚴格地多加檢視其對策才是。 高比例的山地與丘陵,為台灣帶來豐富多樣的景觀生態系,同時台灣全島也因山坡陡峭、河川較短的地形,使得雨水流入海中或蒸發流失的速度更快。

台灣缺水原因: 問題3:水費很便宜

但隨著國人對生態保育的議題日益重視,新建水庫可能性極低,因此必須延長一些舊水庫的壽命,以達成永續經營的目的。 有兩個狀況會使中南部地區在乾季仍能有雨水進帳,但發生次數並不多。 目前全臺各地水庫的總蓄水量是近 17 年同期最少,甚至比過去 17 年少了 30%,全臺逾三分之一的水庫蓄水量剩不到一半,即將面對最缺水的冬天。 台灣水價分為兩套計算方式,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供水轄區台北市、新北市永和、中和、新店及三重大部分地區、汐止區7個里)和供水給全台其他地區的台灣自來水公司各有自己的制度。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最近一次調漲水價是2016年3月,台灣自來水公司則是自1994年7月以來,已有27年未調整水價。 遲遲等不到大雨,全台4、5月乾旱嚴重,不僅土壤龜裂,水庫水位也頻頻下探。

水利署統計,從2015年至2019年,全台36座水庫共清淤4,125.40萬立方公尺,其中以2019年清理的979.76萬立方公尺最多,2018年的972.78萬立方公尺則是次多;在全台個別水庫方面,以集集攔河堰的總清淤量最多,曾文水庫則排第二。 從歷年數據得知,2010年後水庫品質指標有上升,水質轉好,但後來呈現微幅變動,每年有增有減,顯示水庫水質仍有改善空間。

台灣缺水原因: 水利署中文版全球資訊網水利署中文版全球資訊網

對此,氣象專家彭啟明提出5點主要原因加以解釋,他並表示,其中氣候變遷問題,長期來看,可能使這樣的情形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包含民眾節水行動的推廣與推動提高用水效率,水利署實行的主要項目為「自來水減漏」,並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推動,積極進行檢漏作業、老舊管線汰換等,大幅減少隱藏的漏水。 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近年漏水率之公開資料,2016 年底漏水率為 16.16%,2021 年底已減少到 13.59%,創下歷年來新低。 經濟部水利署指出,隨著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升以及民眾的生活習慣改變,民生用水量不斷上升,而是否正確、適當地使用家中耗水家電也扮演關鍵因素。 此外,台灣的水費相對便宜,讓民眾無法意識到資源的珍貴性,也是用水量逐年上升的原因。

台灣缺水原因

缺水是供應面與需求面間的不平衡,除了節約用水可以減少需求,減緩乾旱期間對需求面的壓力,開源手段則可以增加供水能力。 開源手段分為二種,一種是能提升長期供水能力的措施,傳統上需倚賴工程手段,例如興建水庫或攔河堰,但目前傾向以水源多元化[7]的概念來開發水資源。 另一種是應急的供水措施,平時不用,僅作乾旱時緊急供水,例如鑿井或海淡廠,但平時亦需加以維護及管理,以免乾旱時期無法使用。 長期的氣象預報雖可提供預測未來是否會發生乾旱的依據,然而時時盤點各地區的供水、需水狀況,適時的提供可能的缺水預警,及後續的緊急因應措施更務實。 台灣四面環海,降雨量也名列前茅,然而因降雨特性以及先天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得雨水難以自然留存;部分地區更經歷了地下水超抽、地層下陷的問題。 台灣缺水原因2023 面臨氣候變遷、人均用水需求的上升,台灣必須進行更積極、更有效的作為來增加整體因應氣候風險的韌性。

台灣缺水原因: 台灣缺水 三大原因

短短幾週,全台水庫水量進帳逾2億噸,一下雨,就有數千人湧入石門水庫網站觀看大壩降雨直播畫面,焦急溢於言表。 限水又逢COVID-19疫情升級,儲水苦撐的中部民眾終於盼到解除限水,甚至直呼終於可以放心沖馬桶了。 台灣缺水原因 面對缺水問題,政府的水資源建設經費宜花在刀口上,以能解決缺水問題為先,而不宜過度投資在親水環境的打造,俗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水,何來親水。

臺灣近期因各縣市都面臨水庫缺水的挑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提供解釋,並提供目前臺灣應對缺水挑戰的可能策略。 監造水庫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在「科學發展」月刊表示,「因應水庫本身的老化與所處環境的變化,必須定期進行水庫安全評估」。 台灣缺水原因2023 2020年10月份時,全台規模最大的曾文水庫蓄水率一度跌破3成,台南市長黃偉哲坦言,若到11月沒有任何雨水進帳,12月有可能會實施減壓供水,2021年一期稻作恐怕會休耕,工業、民生部分必須勒緊褲帶。 據過去資料顯示,國內從2002年至2020年就發生8起乾旱災害,且經常發生在春季,一次持續4至5個月之久,但2002年至2004年期間的乾旱更嚴重,連續3年都平均將近7個月有缺水情形發生。 「節約比開發更重要!」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台灣綠色生態設施協會理事長、國際雨水利用協會前理事長、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前教授廖朝軒呼籲,節約能源是根本之道,節水的成效得靠全民的力量,而節水意識的提升跟節水行動推廣是關鍵。 水情告急期間,除了一同珍惜水資源,更需要有您督促政府與相關企業,在經營策略和能源使用上做出實際變革,實踐轉用再生能源,並且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才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守護您我及下一代的家園。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