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法案表決2023詳細資料!(小編推薦)

Posted by John on January 4, 2023

晶片法案表決

有趣的是,晶圓製造廠的英文縮寫就是FAB,名為FABS法案,其實反而不是只補貼晶圓廠,而是給予IC設計業更多的支援,表態支持FABS法案的是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為主,因為這個協會的成員組成涵蓋IC設計及IDM,但其中IC設計業的勢力更加龐大。 美聯社報導,加州選出的共和黨籍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到目前為止避免進行彈劾表決,並且避免就可能的行動提出時間表。 部分共和黨眾議員磨刀霍霍,準備針對拜登兒子韓特拜登(Hunter Biden)所涉財務不當行為的指控,對拜登展開追查。 晶片法案表決2023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表示,該晶片法案在 7 月初參議院通過初步程序投票時,對美國家庭與經濟來說是重大的勝利。 英特爾、德儀 (TXN-US)、美光 (MU-US) 等公司設計與生產自家晶片,這些公司將受惠 520 億美元的晶片法案,以及另一項名為 FABS 法案中的設備投資稅收抵免。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等政府官員努力與議員溝通,周三與周四分別與參議員、眾議員閉門會談。

晶片法案表決: 戴琪:中國握稀土供應開關 美國徹底脆弱

不只製造成本比東亞國家如台、韓、中高出五成,美國也無法找到認同晶圓製造的人才,還有願意樂在工作的工程師,更別提整個產業鏈都不完整且不健全,這些都需要上下游供應鏈大規模地移動,恐怕需要五年、十年才能逐步建立起來。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設廠進度延宕,當地工人接連向外媒爆料,原因根本不是台積電所說的「缺乏技術人員」。 晶片法案表決2023 據英國媒體報導,內部人士透露,美國廠由於種種事故與誤解而工程受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承包商管理階層的組織混亂,而且台灣老闆缺乏美國安全規範與法規的相關知識。

晶片法案表決

美國參議院26日以64票同意、32票反對通過晶片法案程序性投票,最快27日進行全院最終表決,之後將交付眾議院投票,力拚本周過關。 該法案提供高達2,800億美元補助與研究資金,希望提升美國在半導體與先進技術領域的競爭力。 參議院去年 晶片法案表決2023 晶片法案表決2023 6 月首次通過晶片法案,其中包括為晶片業提供的 520 億美元補貼,並另授權 2000 億美元用於促進美國技術創新,強化對中國的競爭力;今年 2 月初,眾議院則通過自家版本的晶片法案,當中也納入一些參院版本沒有的貿易提案。 兩院始終無法達成共識,導致晶片法案卡關近一年,最終版本預定此次投票定案。 美國參議院以64票對34票通過CHIPS Act晶片法案程序投票,為撥款52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啟動立法辯論,最快下周交付參議院進行全院表決。

晶片法案表決: 深怕失去市場 各企業反對「中國投資條款」

民主黨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表示,通過這項法案將成為美國21世紀領導地位的轉折點,且法案所帶來的益處將在未來數年和數十年在國內各地帶來回響,包括創造許多高薪的工作、保障國家利益等。 隨新冠疫情流行與消費者需求突然轉變,晶片供應近年來出現短缺,而且近幾十年美國在全球晶片生產中的占比急遽下滑,與此同時中國與其他國家在該產業投入大量資金。 此外美國很少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主要都是由台灣生產,也因此台灣成為美、中關係緊張的中心。 美國參議院周三(28 日)全院投票表決通過精簡版晶片法案(CHIPS-plus),隨即將交由眾院表決,本案最快可能在本周末前通過,以趕在 8 月休會前交給總統拜登簽字。 超微等公司更支持美國眾議院提出的 FABS 法案,因為其中包括製造業稅收抵免與對晶片設計的稅收抵免,使其能夠直接受惠。 另,歐洲議會今年7月通過《歐盟晶片法案》,將透過各會員國與民間合作,提供430億歐元(約台幣1.5兆元)資助新創企業、規模企業和中小企業,進行半導體研發、設計與製造,並提出科研與創新、半導體製造、供應鏈危機管理等3大支柱。

日本為振興半導體產業,合計推出1.94兆日圓(約台幣4,250億元)預算。 晶片法案表決 2020年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後,因為供應鏈中斷,全球面臨半導體嚴重短缺,導致汽車製造、消費電子等產業的生產受阻,並暴露對亞洲國家過度依賴的問題;加上中國斥巨資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以在行動通訊、量子運算、人工智慧(AI)等領域稱霸世界。 為解決晶片荒和壓制中國野心,各國將半導體視為「國安問題」,紛紛祭出晶片法案,希望增強國內半導體的研發和製造,以美國、日本及歐盟的晶片法規模最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經》報導,美國參議院在華盛頓時間週二(19日)通過52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晶片法案,此為美國參議院繼1年前通過強化與中國半導體競爭的第1版本法案後,延宕已久的後續立法行動。 雖然目前不太清楚法案想限制的是哪些投資,不過,訂了這個限制條款,將會影響到所有半導體公司,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場,所有大企業都不願意放棄投資中國,尤其是在大陸有投資晶圓廠的公司,當然是首當其衝。

晶片法案表決: 瓦格納首腦疑墜機身亡 拜登稱不意外、暗示普廷為幕後黑手

CHIPS-plus 法案除撥款 520 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外,還向該產業提供投資租稅抵減,還包括撥款資金刺激美國與其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路透周一(18 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有多家美國半導體公司正在考慮是否反對即將表決的晶片補貼法案,若該法案的最終措辭有可能讓英特爾等廠商獲得不合理的好處。 而在中長期階段,日本計劃與美國展開2奈米製程技術研發,由日本8家企業成立的「晶片國家隊」Rapidus,將與美國IBM合作,力求在2027年實現2奈米晶片量產,日本政府預計編列3,500億日圓預算資助;另,為確保晶圓材料供應鏈發展,也將投入3,700億日圓預算。

  • 參議院去年6月首次通過的晶片法案,包括為晶片業提供520億美元補貼,並另外授權2,000億美元以強化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力。
  • 美國的民主體制,當然不可能像中國那樣,直接且有效率地將國營企業資金砸進特定產業,520億美元法案若過關,對於美國政府宣誓投資半導體產業還是具有象徵性意義。
  •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經》報導,美國參議院在華盛頓時間週二(19日)通過52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晶片法案,此為美國參議院繼1年前通過強化與中國半導體競爭的第1版本法案後,延宕已久的後續立法行動。
  • 更別提在大基金號召下,大陸各國營企業、地方政府及各路人馬都跟著砸大錢,有如引蛇出洞的資金狂潮,總計中國大陸投資在半導體的金額,絕對是520億美元的數倍到十倍以上。
  • 例如,韓國SK集團甫宣布在美國就半導體、動力電池、綠色能源、生物科技四大領域追加投資220億美元,加上先前宣布的70億美元,總額為290億美元。
  • 例如,台積電目前在松江及南京都有廠房,雖然大陸企業目前只貢獻全部營收10%左右,有些客戶的代工訂單還是拿到台灣晶圓廠來做,因此純以大陸廠房生產所占的比重,還會比10%低很多。

目前法案本文還在熱議中,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意見分歧外,民主黨部分較左派之議員也就新法案是否給予大型企業太多「福利」而有疑慮,建議已赴美或擬赴美之臺灣半導體業者及其供應鏈,應多留意此法案的進度,以及時採取行動,並把握獲得投資獎勵之機會。 眾議院民主黨起草了自有版本的中國競爭法案,其國家安全基調更加溫和,更加強調氣候變遷資金。 參議院即將表決的法案包括 520 億美元用於重建國內晶片生產和減稅以鼓勵在美國建廠。

晶片法案表決: 立法歷程

編按:520億美元晶片法案,美國參議院7/19程序性表決過關,再來進入補貼和稅務優惠事宜立法辯論,讓這項延宕已久的法案往前推進,最快下周參議院進行全院表決通過最終版本,法案才算正式定案。 參院晚間以64票對34票程序性表決結果,達到將研發獎勵納入晶片法案的門檻。 晶片法案下周參院若投票過關,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計畫在美興建新廠的廠商,其供應鏈將受惠,若法案最終限制不能前往中國投資先進製程,這3家半導體龍頭影響也不大,因為沒有打算赴中國設先進製程廠。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近日向議員表示,最快可能於下周二(19日)就強化對於中國競爭力的縮減版法案進行初步表決。 此法案將聚焦於逾500億美元補助與投資稅收減免以鼓勵本土晶片研發製造,但不包括其他條款。

晶片法案預計支出逾520億美元發展美國半導體製造研發,藉此吸引晶片大廠在美投資設廠。 但包括英特爾在內的晶片巨擘近日表示,若美國立法程序延宕,他們將延後動工或取消投資。 美國參議院通過的CHIPS Act法案除了將補助半導體業者在美國設廠,還研擬為半導體業者和設備製造廠商提供25%的投資租稅抵減,並包括撥款5億美元用於國際安全通訊計畫、2億美元用於員工訓練、以及15億美元投入公共無線供應鏈創新等。 美國參議院19日通過針對半導體產業進行補助的CHIPS Act晶片法案程序性表決,預計最快下周交付參議院進行全院表決,之後仍需經眾議院表決通過。 已決定在美國設廠的台積電及環球晶,20日股價開高表現強勁,但隨著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消息在12點半左右傳出後,反而賣壓湧現且漲幅明顯收斂。 因此,美國祭出包括 520 億美元的補貼與投資稅收抵免法案,促進美國晶片製造業。

晶片法案表決: 華為突破美國封鎖?網測新旗艦手機支援5G

2021年日本政府批准史上最高的追加預算,其中7,740億日圓用來補貼半導體廠商在日本投資設廠,隨後又加碼4,500億日圓,其中對台積電熊本廠的補貼金額就占4,760億日圓,其餘受益廠商還包括鎧俠和美光科技。 美國國會意願盼能在 8 月例行休會前,通過這項法案,並交由總統拜登簽署完成立法,也有許多幕僚坦承,若無法在 8 月前就任何一項措施達成協議,隨著 11 月期中選舉逼近,可能更難取得進一步進展,而 11 月後才通過晶片法案立法,將為時已晚。 不過,在晶片法案遲未通過下,英特爾日前延遲俄亥俄州新廠動土儀式,執行長 Pat Gelsinger 甚至揚言,若晶片補助未能到位,可能改變投資計畫,也有意優先考慮在歐洲建廠。 英特爾 (INTC-US) 今年 1 月宣布預計斥資 1000 億美元,在俄亥俄州廠建新廠,且堪稱是美國近年最大規模的晶圓擴廠計畫,初期將投入 200 億美元資金,意即仍有 800 億美元資金缺口待補足,將希望寄託在晶片法案上。 例如,台積電目前在松江及南京都有廠房,雖然大陸企業目前只貢獻全部營收10%左右,有些客戶的代工訂單還是拿到台灣晶圓廠來做,因此純以大陸廠房生產所占的比重,還會比10%低很多。

了解美國這種半導體產業生態與結構後,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何晶片法案會在國會卡關一段時間,正是因為不少IC設計業者不願意看到,晶片法案有獨厚對手英特爾的可能性,尤其外傳520億美元補貼,可能有200億美元是要給英特爾的,這當然讓分不到大餅的IC設計公司很眼紅。 由於許多大廠如英特爾、台積電、三星及環球晶等公司,如今都已宣布金額龐大的美國投資案,有些公司如英特爾及台積電,甚至早在一、兩年前就已開始動工,如今到了要大量進機台設備的關鍵時刻,當補助金額遲遲無法撥下來,有些公司甚至失去耐心,放話投資可能出現變數。 美國的民主體制,當然不可能像中國那樣,直接且有效率地將國營企業資金砸進特定產業,520億美元法案若過關,對於美國政府宣誓投資半導體產業還是具有象徵性意義。 (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聯邦參議院27日通過規模280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CHIPS Act)以提振國內半導體生產,接下來將交付聯邦眾議院表決。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透露,最快可能會在周二(19 日)對縮減版的晶片法案進行表決。 該法案的目的是讓美國在與不斷崛起的中國晶片產業中更具競爭力,過去五年,中國晶片產業迅速成長,在全球晶片銷量中占比接近 10%。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