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2023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Posted by Jason on August 8, 2021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針對退撫新制與確保退休金永續,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確定給付(DB)和確定提撥(DC)是國內外主要的兩種退休制度,兩種制度各有其優缺點,一般而言,DC制雖無基金財務風險,但會伴隨保障不足與長壽風險,政府既已決定112新進公教人員改採確定提撥制,即應針對DC制可能衍生的問題與缺失,事先做好規劃。 蔡政府上任後推動年金改革,為解決退撫基金破產危機,大砍已退休和在職公教人員退休年金,同時為避免「前債後還」,引發年輕族群不滿,在《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中明訂,自112年7月1日起初任人員應重新建立新退撫制度,成為公教年改最後一環。 讓人擔心的反而是新進人員的負擔能力問題,如果加上配合公保年金化的改革,所得替代率從原來規劃中的0.75%提高到1.3%,那麼提撥的費率絕對不會是簡報內容顯現的那麼低的費率,簡報內容顯現新進公教人員每個月的薪水有13%,要用來支付退休費用,幾乎是現行制度負擔的兩倍,如果再加上我估計的公保費率低估因素,未來新進人員的負擔是非常沈重的。 根據銓敘部公開資料,目前軍公教退撫基金都採用確定給付制,代表公務人員的退休金,主要依照薪資水準與年資決定,然而該制度容易使成本不易估算,導致基金破產危機頻頻出現,且2023年7月後新進的公務人員,需要重新建立退撫制度,讓相關討論於近期浮現。 軍公教退休金制度的修改,坊間都稱為「年金改革」,然而所謂的「年金改革」是指對於國民(含軍人、公務員、教師、勞工及農民等)之退休金或國民年金制度,以及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俗稱18%)的改革,因此不只是針對軍公教人員,未來勞工退休金制度也會進行修改(畢竟勞工保險基金也面臨破產大關)。 由於引進年金制度以確保退休人員的生活安定,勞保老年給付與公教退休給付又更進一步向確定給付制傾斜,而公保老年給付改為年金制似已箭在弦上,則除勞退為確定提撥制外,其餘三項退休給付幾已完全轉向確定給付,提撥與給付間的對等關係大為減弱,退休後活得越久領得越多,累積基數僅影響每月或每年所領取的額度,引進了退休人員壽命的不確定因素,而遺族年金則更增其不確定性。

1980年代以後,有利於隨收隨付運行的政治經濟環境出現變化,經由時間醞釀而逐漸成熟的年金體系,帶來龐大的公共支出形成政府的財政壓力。 難以維繫的老年經濟保障體系,就得思考開源節流的回應辦法,但是從財務面而言,調高費率連帶提升非工資勞動成本,不利於國家的產業競爭力與就業機會創造,同時也影響受僱者的「可支配所得」。 另外,降低年金給付的節流措施則更為艱難,許多嘗試緊縮措施的政治人物都付出選票懲罰的代價,吃足苦頭。 多數西方福利國家當初採用隨收隨付制的背景,除因為勞動力與薪資雙成長的有利環境之外,二次大戰期間因經濟蕭條與戰爭之故,造成社會大眾普遍不信任資本化的年金基金;此外,隨收隨付制也為政治人物帶來立即的好處,一方面開辦之前根本不存在擁有年金權的世代,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當下受僱階級於未來兌現的慷慨承諾,以及給予屆齡退休者(可能未繳費或年資很短)就可以領取退休給付(註二)。 然而,走過福利國家的黃金年代,接踵而至的人口轉型、預算壓力、經濟競爭力與保守意識型態再起,都成為誘發年金改革的動力。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退休基金計畫(pension plan)、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plan;DB)、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為了協助軍公教人員能計算自己的退休金,銓敘部於官網推出公務人員年金改革試算器,退休公務人員可上線試算改革後領取月退金情況,並強調試算結果僅供參考,實際數據與計算方式仍要以最後確定方案為準,且非所有退休人員都適用此套系統,目前試算僅服務以「改革方案實施前已退休生效」且「支領月退休金」人員適用;兼領月退休金人員及支領一次退休金人員並不適用。 自1980年代開啟年金私有化的風潮之降,許多歐洲福利國家著手發展職業年金並採用完全提存準備制,建立規模大小不一的職業年金基金。 然而,2008年發生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多數歐洲國家的職業年金基金資產規模大幅滑落,其中愛爾蘭年金基金資產降低高達35%,而其餘國家則都下跌10%至20%之間,長期被視為解決隨收隨付制公共年金之財政永續性困境的私人提存式年金,卻反倒出現財務與長期報酬收益不確定性的問題。 許多國家為恢復以往的資金提存比率(funding ratio),開始朝向緊縮的改革方向,職業年金(尤其是企業層級的職業年金)的給付方式因為財務壓力而撤回確定給付方案(DB),而以確定提撥方案(DC)取而代之;再者,譬如瑞士已於2008年之後暫止給付後的指數調整(indexation)並且提高提撥費率。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換句話說,受雇者多年前繳費所累計的基數,係以當年的薪資為準,當年整體生活水平較低,而且當事人年資既淺薪資也較低,退休時其所累積的基數,卻換回較高生活水平下的個人「最高」薪資,自然引進給付金額雙重上漲的不確定因素,儲備不足而有潛藏債務,基金「破產」的危機於焉而生。 簡而言之,基金管理的目標不只應求實質利率大於零,更應能趕上整體生活水準的變化與受雇者的年資累積,則保守的「不求有得但求無過」顯然違背現行退休制度的設計,必需改弦更張,設立更為積極的成長目標才說得上績效,否則不如返富於民,讓受雇者自行經營其所累積的「基數」,基金管理單位退居輔導與監督的角色,可以消弭眾多無謂的爭議、弊端與困擾。 明年7月1日起,初任公教人員適用全新退撫制度,由現行「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新進公教人員將設立個人專戶,由公教人員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強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初任人員負擔35%,政府負擔65%;初任人員也可自願增提每月上限5.25%。 行政院會10日拍板退撫新制相關修正草案,退撫新制由現行「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公務人員退休年金設計: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或雙層制?

但銓敘部部長周志宏堅持,若開放換軌,退撫基金撥補的破口會更大,目前仍規畫僅明年7月後初任的公教人員適任新制。 銓敘部回應,若開放結算年資轉換制度,退撫基金會面臨現金流出量增加、又少了原有人員提撥收入的雙重打擊,恐將嚴重影響財務。 但立委並不買單這項說法,陳以信直言,舊制退撫基金的財務缺口本應由政府負責,應給予公教人員選擇轉換新制的空間。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二、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plan;DB)  確定給付制係指雇主承諾員工於退休時,按約定退休辦法支付定額之退休金或分期支付一定數額之退休俸,至於雇主與員工提撥之基金與退休給付之金額並無必然之關係,退休金數額之決定與薪資水準及服務年資有關,此種辦法對雇主而言,性質屬於長期給付承諾,且退休金之精算成本為估計值,較不確定,因此雇主易遭實質的財務風險。 三、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DC)  確定提撥制係指雇主或員工依退休辦法每年(月)提撥一定數額之退休基金,交付信託人保管運 用,於員工退休時將員工與雇主共同提撥之資金和運用孳息給付給退休之員工。 此種辦法,員工所能領取之退休金決定於提撥之多寡及退休基金孳息之大小,雇主無法保證退休金給付之數額。 就雇主而言,此制無須複雜之精算技術,可節省管理費用,但員工卻須承擔通貨膨脹致使實質退休所得下降之風險。 銓敘部表示,退撫新制除規劃設立公務人員個人退休金專戶,將退休金財務與現行退撫基金脫鉤,並加入自主管理精神,規劃建立自主投資平台,設計多元化投資標的組合供初任人員選擇,如選擇風險最低的投資標的組合,由政府保證最低收益,以期兼顧個人退休所得的適足性保障並逐步終結政府長遠財務負擔。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DC制)

草案明定,初任人員任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強制提撥費率為15%,初任人員與政府負擔各為35%、65%;初任人員也可自願增加提繳金額到個人專戶,每月上限為5.25%。 行政院院會昨通過《公立學校教職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草案、《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第98條、第100條修正草案,及考試院所擬《公教人員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共同函送立法院審議,盼今年底前三讀通過,明年7月上路,估計明年影響1.4萬位公教人員。 三、配合職業年金採確定提撥制,初任人員到職時,退撫基金管理機關會為其設立個人專戶,由其與及政府按月提撥費用存入帳戶運用孳息。 2023年7月1日起,新進公務員與公立學校教職員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規定,應採退撫新制。 今年3月,考試院及行政院分別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個人專戶制退撫法)及《公立學校教職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草案,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於4月中旬首次審查兩項法案。

  • 王儷玲舉例,美國政府公務人員聯邦節約儲蓄計畫(TSP),提供6種投資標的,包括讓公務人員可依年齡與退休需求進行投資;若不知該如何選擇標的,可選擇依年齡決定投資風險的人生週期型基金。
  • 但改革的標準並不是看破產時間,不然財務危機更大的農保或勞保也不會拖到現在還沒處理,政府每年仍撥補上百億的預算來填補這些財務黑洞。
  • 草案規定,未來公教人員年資採可攜式設計,公立學校教育人員於任職期間所設立的個人專戶,在轉任公務人員後可繼續累積退撫儲金,以促進人才交流。
  • 2.員工分紅計畫(Profit-sharing plan):指由雇主依公司獲利的一定比例提撥紅利至員工個人退休帳戶中,雇主具有最大的裁量權。
  •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財務型態是隨收隨付或完全準備制,都可搭配不同的給付方式(確定給付與確定提撥),兩者不可混為一談,例如許多歐洲國家的企業層級職業年金,是採取完全準備制的財務型態,而給付方式則是確定給付制。

銓敘部表示,退休制度只是人事制度的一環,還包括待遇、福利、升遷等制度,都可能影響人才職業選擇。 新退撫制度的規劃,只有退休金財務來源和給付方式改變,政府應盡照顧責任則承襲現行退撫制度規劃,未來初任人員新退撫制度,對於公務人員還是有相當程度吸引力。 銓敘部指出,為因應初任公務人員改採確定提撥制後,未來可能面臨的高齡風險問題,已為初任人員規劃二層年金保障,除了第二層職業年金採確定提撥制可自主投資累積退休金外,也搭配將第一層的公保養老給付強制實施年金,並維持採「確定給付制」,給予基礎年金保障並可持續支領至終身。 2017年6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該法第93條規定「中華民國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者,其退撫制度由主管機關重行建立,並另以法律定之。」未來新進公務人員之職業退休金制度,究竟應維持現制,採取兼具確定給付與確定提撥之雙層制,或是完全確定提撥制,是當前公務人員退休年金制度改革刻不容緩的議題。 由於2018年7月1日施行的《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第93條規定,2023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退撫制度應由主管機關重行建立。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銓敘部:公務人力開放資料平台 112年1月底上線

新進公務人員退撫新制預計2023年7月上路,銓敘部日前邀集各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研商,銓敘部傾向將現行「確定給付制」納入「確定提撥制」,將再與行政部門研商,預計年底提出草案。 軍公教退休金是符合一定條件時定期發給的現金給付,用以提供軍公教人員退休後的老年生活所需,充分照顧退休人員,並兼顧現職人員之福祉。 三讀條文明定,初任人員在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強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由初任人員負擔35%、政府負擔65%等。 二、退撫新制僅就退撫給付的財務來源及給付方式進行變革,至於退撫基本條件、政府照顧義務及公法上職務關係,原則上仍按照現行退撫制度,以維持衡平。 例如退休條件與現行制度相同,自願退休任職25年以上;任職5年以上且年滿60歲;屆齡退休65歲。 備註:原屬勞退舊制之勞工在民國94年7月1日、勞工退休金條例(勞退新制)實施後,仍可選擇續用勞退舊制、「保留」勞退舊制轉新制或「結清」勞退舊制轉新制,三種方式。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2023年7月1日以後新進公務人員、公立學校教職員將設立個人專戶,由公教人員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強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公務人員負擔35%,政府負擔65%。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2023 退撫新制比照勞退新制,建立個人退休金專戶,不再參加退撫基金,「自己退休金自己存」適用對象是明年7月1日以後,初任的公務人員,在任職期間,強制提撥費率為15%,其中由政府負擔65%,公務人員負擔35%,公務員也可自願增加提繳金額到個人專戶,每月上限5.25%不過新制上路後,雖然沒有破產危機,但退休金恐跟著縮水。 銓敘部表示,雖然公務人員退撫制度已完成兩階段修法工程,並分別自2011年1月1日及2018年7月1日起實施,但就國家發展及世界潮流趨勢而言,仍非治本的改革。 據瞭解,銓敘部日前與相關單位討論後,傾向納入「確定提撥制」,「確定提撥制」未來運作模式類似於勞退新制的設計,將與私部門的退休金帳戶接軌,促進公私部門人才交流與支援,並活化公務人力的運用。 【時報-台北電】行政院會昨拍板退撫新制相關修正草案,退撫新制由現行「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適用明(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教人員,將設立個人專戶,每月強制提撥費率為15%,初任人員負擔35%、政府負擔65%;初任人員也可自願增提,每月上限為5.25%。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軍公教退休金分類為何?

退撫新制由現行採行的「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未來2023年7月1日以後的初任公務員及公立學校教職員,退撫基金管理機關應為其設立個人專戶,並由公務人員、公立學校教職員及政府按月提撥費用存入帳戶運用孳息,作為退休、撫卹或資遣給與的提存準備,預估約有1萬4千至1萬5千人適用,但相關新制不包含已退休和現職公務員。 教育部進一步表示,「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第98條規定,主管機關應為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教職員,重新建立退撫制度,考量新退撫制度與現行制度的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切割,致現行退撫基金將因初任人員改適用新制度,而不再有初任人員的提撥收入,將面對提早用罄問題,為保障現職教職員及已退休教職員領取退撫給與權益,配合新退撫制度,因此擬具本條例第98條、第100條修正草案。 112年7月1日初任人員,將施行與退撫基金脫鉤的個人帳戶財務自主,分為強制提撥與自願增額提撥,強制提撥由政府負擔65%、教職員負擔35%;也可以額外增額提撥累積本息,與政府共同按月提撥退撫儲金至個人退休金專戶,不再參加現行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未來也將建立自主投資的平台,讓公教人員可以自由地選擇投資組合標的。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退休制度的問題與解決,可以分期從三方面來下手,一是強化基金管理為短期目標,宜設定明確而積極的基金成長為管理人的績效評量,其報酬與績效連動,才能符合現行退休制度的設計;進一步似可開放部份累積「基數」供帳戶所有人自行經營,盈虧自負的措施。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銓敘部表示,考量現行公務人員退撫制度採行確定給付制,已無法因應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及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因此日前陸續邀集地方與各相關部門共同研商,規畫未來新進公務人員的退撫制度。 草案規定,未來公教人員年資採可攜式設計,公立學校教育人員於任職期間所設立的個人專戶,在轉任公務人員後可繼續累積退撫儲金,以促進人才交流。 考試院長黃榮村表示,退撫新制適用明年7月1日後的初任人員,應稱為「新人新制」,新制沒有「繳多領少」的問題,個人帳戶的可攜性、自願提繳和自選投資方案,也強化個人選擇權。 職業年金是由公教人員在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提撥退撫儲金至個人退休金專戶,不再參加現行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未來也將建立自主投資平台,讓公教人員自由選擇每月提撥儲金的投資組合標的。 確定給付制係指雇主承諾員工於退休時,按約定退休辦法支付定額之退休金或分期支付一定數額之退休俸,至於平時雇主與員工提撥之退休準備金與退休給付之金額並無必然之關係,實際退休金數額之決定與員工薪資水準及服務年資有關。 此種制度對雇主而言,性質屬於長期給付承諾,且雇主所承諾之退休金,在目前由精算統計方式得到估計值,較未來實際給付的退休金數額,兩者間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雇主易遭實質的財務風險;但就員工而言,則在未來退休時,可依明確的退休金計算辦法,獲悉其應得的退休金。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退撫新制改採「確定提撥」有什麼影響?40歲辭職退休的公務員給大家的建議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表示,新制雖無基金財務風險,但伴隨保障不足與長壽風險,政府應做好配套,另也堅決反對二次年改。 專家提醒,新人新制也應給現職者有選擇結清轉換的權利;停滯不前的勞保改革也應跟進,還給勞工退休金自主投資的權利。 全名為《勞工退休金條例》,於2005年7月1日施行,相關業務由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辦理,基金管理由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負責。 羅德水表示,儘管去年度(110)各政府退休基金收益率不錯,但自基金成立以來的平均績效仍不符期待,全教總要求經營團隊持續優化績效,此外,除原有年改節省經費挹注外,還須持續撥補,以確保現有退撫基金財務衡平,全教總將推動政府撥補法制化,並明確法制化之期程與進度,以確保基金永續。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考試院院會日前通過《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草案、並由行政院於10日送交立法院。 草案適用明(2023年)7月1日以後新進公教人員、退撫新制將由現行「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未來初任人員在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存入個人退休金專戶。 據銓敘部規畫,未來初任人員退休金實施多層次年金,第一層屬於基礎保障的「公保年金」採「確定給付」,第二層屬職業年金的「退休年金」採「確定提撥」,搭配設立個人退休金專戶,由初任人員與政府按月提撥費用,存入帳戶運用孳息,並搭配自主投資理財平台,完善退休金自主管理機制,未來初任人員也不再參加退撫基金。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圖/112年新進公務員退撫方案一次看 採「確定提撥」存入個人退休金專戶

此外,現職人員(舊制)是否能轉換、跳槽到新制,而三讀通過條文中,並未有此規定。 「永續飛行展示機」計畫總投資為7.25億美元(約新台幣227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年初宣布提供波音公司(Boeing)4.25億美元。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2023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行政院與考試院今日共同舉行「2023年初任公教人員退撫新制」聯合記者會,宣布明年7月新進公教人員退撫改採「確定提撥制」(DC制),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發聲明,要求政府對DC制缺失做好相應配套措施,且表明堅決反對二次年改立場。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有危機意識,提前規劃作好準備,不要等到快退休時,才發現過去承諾又跳票,自己變成被政府收割的韭菜。

  • 因此,王儷玲也建議開放讓適用舊制的現職公教人員,依個人意願額外申請「增額提撥」的方式加入個人退休金專戶。
  • 另針對因公傷病命令退休及撫卹等制度,因屬政府應盡照顧責任,採取與現行制度相同規劃。
  • 二、退撫新制僅就退撫給付的財務來源及給付方式進行變革,至於退撫基本條件、政府照顧義務及公法上職務關係,原則上仍按照現行退撫制度,以維持衡平。
  • 相對的,確定提撥制對員工來講比較不利,因為雇主不保證退休後員工可以領多少,而且基金的報酬也沒有保證,所以員工必須承擔投資收益變動以及通貨膨脹的風險。

相對的,確定提撥制對員工來講比較不利,因為雇主不保證退休後員工可以領多少,而且基金的報酬也沒有保證,所以員工必須承擔投資收益變動以及通貨膨脹的風險。 確定提撥制,是指雇主必須依照退休辦法每年、或是每個月提撥一定金額的退休金,交給信託人保管運用,在員工退休時把屬於員工的退休金支付給退休的員工。 有些網友則說,「DPP下野勞保纔有救吧」、「勞保就丟炸彈啊,反正到時又不一定是DPP」、「沒差吧,公務員本來就不喜歡DPP」、「民進黨蠢了喔改這個沒票」;另外還有一些網友表示,「全部職業都用一個相同的保就好了啊」、「公務員慘惹」、「類似勞退的設計,那爲何不直接加入勞保?怕公務員可以兼差嗎 真爛」、「無情收割,太無情了」、「銓敘部這麼帶種」、「這樣警消很慘耶」。 二、新人新制僅就退撫給付之財務來源及給付方式進行變革,至於退撫基本條件、政府照顧義務及公法上職務關係,原則上仍承襲現行退撫制度規劃,以維持衡平。 藍玉珠建議,新制公教人員退撫基金的管理機制,可考慮比照私校退撫儲金管理會,擴大公教人員參與,未來再視情況與私校管理會逐步合併,共同成立財團法人,由公教人員與私校教職員共推3分之2董事,以擴大基金規模效益。 當然可以,大揚軍公教貸款提供退休人員方案,憑退休金就能輕鬆辦理貸款,若有任何軍公教貸款的問題都歡迎找大揚代書,撥打免費服務專線或線上填寫表單,將有專員一對一為您服務。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確定給付制

最後,我們主張以積極有效的措施來促進生育為長期目標,確立以增加嬰兒數量為核心的人口政策,脫離在週邊打轉而猶疑不決的現況;我們認為促進生育的可能措施很多,並非全數需要編列大額預算,例如減少墮胎數量、建立收養制度、與獎勵第三胎等,都是可以立即實施並預期具體成效的項目。 教育部指出,為配合國家整體年金制度改革政策推動目標,公立學校教職員退撫制度自107年7月1日起實施各項調整措施,先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並維持一個世代的財務穩健,長遠目標仍應建立永續發展的退撫制度。 經參酌當前世界先進國家公部門退休年金機制改革經驗,近年來趨勢係由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以降低退休基金財務壓力,並兼顧國家資源合理分配。 教育部乃辦理新退撫制度設計的各項精算委託研究,並參採各國退撫制度改革趨勢及學者專家意見,經與銓敘部審慎共同研議後,規劃自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教職員改採「確定提撥制」的退撫制度,因此擬具「公立學校教職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條例」。

行政院與考試院宣布的退撫新制六大重點,包含:一、適用對象為112年7月1日以後初次擔任公務人員、公立學校教職員。 攤提給付,是按餘命攤提計算,例如從60歲計算至84歲,每3年重新計算調整金額;定額給付由個人自行決定(至少每月5,000元),領至專戶餘額結束止;保險年金則是退休時購買年金保險,金額依契約而定。 吳忠泰說,撥補現有基金總有結束時,應以法律明訂,並注意和財政紀律法第七條不牴觸。 研究退撫制度多年的政陽基金會執行長吳忠泰則提出三大提醒,第一,誰管理基金? 公教退撫新制既以私校九年經驗為參考,關鍵的管理單位不能再建立在26年不動的現有基金管理會之上。 考試院長黃榮村表示,新制適用明年7月1日的初任公教人員,應稱為「新人新制」,而不是對退休或現職公教人員的「二次年改」,也沒有繳多繳少的問題。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軍公教退休金試算

退撫基金費用是按公教人員本俸(薪)加一倍的12%至18%之費率計算,參加基金人員繳付35%,政府撥繳65%。 確定給付制講求的是透過嚴謹的精算過程,充分提撥勞工退休準備,同時強調雇主的最終給付責任,但必須考慮到雇主有破產的風險,及受僱者本身有轉職的可能。 確定給付制又可稱為「最後薪資計畫」(final salary schemes),乃是指勞資雙方預先約定在工作一定期間後,受僱者於退休時可依其服務年資或最後工作薪資,依一定的計算標準領取一定的給付。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2023 至於給付標準的計算方式,可以依考慮退休時通貨膨脹的指數、目前薪資與退休時的薪資差異及完全不考慮方式來設定。 退休基金具有以下幾個功能:(一)取代薪資給付的中斷;(二)補充社會安全給付的不足;(三)避免個人因長壽導致個人儲蓄的耗盡;(四)減少個人投資運用的不當所產生的風險;(五)減少通貨膨脹所造成的保障不足。 這是最後一層的保障,乃是採自願的方式來參加個人儲蓄計畫,或是企業內的退休保障計畫,由於其非強制參加,主要在發揮儲蓄的功能,提供受僱者在退休時額外的收入保障。

雇主提供的退休保障不但具有儲蓄及風險分攤的效果,同時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活絡、強化人力資源的新陳代謝、減少政府財政負擔,是為目前世界各國極力推動的退休金制度。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現行公教人員退休撫卹法律明定主管機關應針對明(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的公教人員,重新建立退撫制度。 經考試院銓敘部及教育部共同研議,規劃未來初任公務人員及教職員均由現行的「確定給付制」改採「確定提撥制」,納入退休金自主管理精神,維持退休所得之適足性並兼顧政府財政負擔。 本案送請立法院審議後,請教育部與行政院人事總處會同考試院銓敘部,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協調,早日完成立法及修法程序。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退撫新制採確定提撥 銓敘部:經利弊多方分析評估

中國時報報導,考量現行公務人員退撫制度採行確定給付制,已無法因應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及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傾向納入「確定提撥制」,亦即比照目前我國勞工及私校教職員退撫制度的作法,在工作期間定期提撥一定數額退休基金在帳戶中,交付信託保管運用,等員工退休時再提領本息作為退休金,也就是自己存錢自己領。 政府為新進公教人員設計退撫新制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勾勒出制度架構後,應提出精算報告,具體呈現不同制度在不同投資報酬率下的退休所得替代率,以便掌握個人退休權益。 若不願讓一定年資以下公教人員自由選擇制度,也應詳細說明開放將對退撫基金財務造成多大衝擊,供社會公評。 王儷玲分析,退撫舊制的確定給付制若無財務危機,確實對退休金生活較有保障,但正因目前退撫基金已出現嚴重財務缺口,公教人員未來仍可能面臨多繳、少領、晚退的改革壓力;退撫新制雖有投資風險,至少沒有基金破產可能,公教人員也可藉由基金篩選、不同人生階段的投資策略轉換增加投資報酬率,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未必會比舊制差。 三讀條文規範,新制適用對象是112年7月1日以後初次擔任公教人員,從現行的「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在初任人員到職時,退撫基金管理機關會為其設立個人專戶,由公教人員於任職期間,與政府共同按月撥繳退撫儲金費用及其自願增加提繳費用,存入帳戶累積孳息。 想捧鐵飯碗的人注意了,明(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公立學校教職員將適用退撫新制,比照勞退新制,採「確定提撥制」,建立個人退休金專戶,「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符合退休條件後,可以請領月退休金,方式有三:攤提給付、定額給付、保險年金,三者擇一。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確定給付」是「給付方式」中的一種類型,受僱者的年金給付不是根據提撥累積的資產而定,而是依照「工資歷史」與「服務年資」作為計算基礎,也就是說給付額度是以退休前最後一年或若干年的平均薪資、或者完整工作生涯的平均薪資,乘上服務年資。 考試院與行政院3月10日共同舉行記者會,宣布民國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教人員的退撫新制,由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並設立個人帳戶,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供公教人員選擇。 現代的退休金制度概念主要起源於1889年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俾斯麥,是為實行國家僱傭制度而設計退休制度。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明年7月後新進公務員 退撫方案將改為「確定提撥制」

例如美國針對營利事業員工所推出的401k計畫、公立學校的403b計畫、非營利組織的501c計畫及州和地方政府的457計畫,就是透過稅捐優惠的方式,獎勵員工積極投資儲金,其投資儲金的部分不但不列入該年度的所得課稅範圍,而且最終的投資獲利亦不必繳稅。 所謂「退休金」(pension)係指受僱者在工作一定時間後,因殘廢或年邁自職場退出不再工作,由政府或雇主依一定的標準所給予的給付,其可能是一次給付(lump sum),亦可能是採定期給付方式(符寶玲,2002;余雪明,2001),因此又有人將退休金稱為「養老金」,而在我國因制度發展較慢,國人多將退休金狹隘地解釋為私人企業所提供的職業退休金,也就是勞動基準法的「勞工退休金」。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新進公務人員退撫新制預計2023年7月上路,銓敘部日前邀集各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研商,據了解,考量與勞工及私校退撫接軌,並避免退休責任世代不公平移轉等問題,銓敘部傾向將現行「確定給付制」納入「確定提撥制」,將再與行政部門研商,預計年底提出草案。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分級表

(二)給付制度方面,基於兼顧適足退休保障及財務自主健全之基本原則,採確定提撥制,由政府及個人共同撥繳退撫儲金費用至教職員個人退休金專戶,由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管理機關設計投資組合,並輔以自主投資平台等配套措施,使個人專戶增加孳息,作為教職員退撫給與給付之基礎。 確定給付制確定提撥制優缺點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財務型態是隨收隨付或完全準備制,都可搭配不同的給付方式(確定給付與確定提撥),兩者不可混為一談,例如許多歐洲國家的企業層級職業年金,是採取完全準備制的財務型態,而給付方式則是確定給付制。 此外,相較於確定給付的概念,「確定提撥」(defined benefit, DB)又可稱作提存式個人帳戶(funded individual account),每位參與者須提撥薪資的固定比例到個人帳戶。 不過,確定提撥的制度特徵在於將退休保障的風險承擔從雇主轉嫁至受僱者,而且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例如年金資產(pension asset)的報酬率、未來薪資軌跡的風險與未來年金的價值。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