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 鼻咽癌內視鏡2023 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 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沒人希望自己會得到癌症,但據統計每五分鐘就新增一人罹癌的今日,得鼻咽癌只能以不幸中的大幸來鼓勵病友。
鼻咽癌內視鏡: 鼻咽癌成因
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亦稱電療)及化療為主,更不時與化療一併使用,即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簡稱同步放化療)。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鼻咽癌若是早期治療,便能達到良好的預後,因此早期診斷就變得十分重要。 早期的鼻咽癌預後不錯,晚期病人則較差;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預後好,年紀較輕者(小於 40 歲)比年紀大者(大於 60 歲)預後好。 現時亦有一項新的鼻咽癌篩查測試,名為Prophecy的篩查測試是由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發,用於早期鼻咽癌DNA測試技術,靈敏度高於97%,而且無需入院,抽血即可完成測試。 由於鼻咽管被腫瘤阻塞,會有類似感冒或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例如鼻塞、鼻涕倒流、耳朵悶塞感,淋巴結也會腫大。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是一種發生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位的惡性腫瘤, 位置就在鼻子正後方。 雖然全球大多數的地區,鼻咽癌發生率大約只是10萬分之1, 並不普遍;不過在南亞、尤其是廣東地區(廣州、香港等地),發病率提高了近100倍,每10萬人就有80-100個病例,罹患率佔全球近8成半。
鼻咽癌內視鏡: 鼻咽癌的診斷方法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有別於利用電離輻射的X光,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鼻咽癌內視鏡: 癌症
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 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 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
不過,也有將近七成患者是因為腫塊出現,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鼻咽癌,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鼻咽的周邊擁有豐富的淋巴組織,這些淋巴結經過癌細胞轉移的過程,形成外側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但沒有痛感。 鼻咽癌內視鏡 甲狀腺腫大的是來自腺體亢進或是缺碘引起結節的瀰漫性腫大,所以面積、體積會比癌轉移淋巴腫大來得更明顯一點。 鼻咽癌內視鏡 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
鼻咽癌內視鏡: 治療方法?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鼻咽癌內視鏡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耳鼻喉科醫師為患者進行治療鼻咽癌之前,會先依腫瘤的期別、位置、與個人身體狀況做評估,以目前最普遍的治療方針為放射治療加上化學治療的雙重合併療法。 放射治療長遠的副作用較為明顯,接受手術可以達到腫瘤清除的實現,但相對難度也較高。 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體外放射治療是現行的標準治療方案,還是須與醫師互相溝通找出最適合的方式。
鼻咽癌內視鏡: 內視鏡顯微手術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 甲狀腺腫大的是來自腺體亢進或是缺碘引起結節的瀰漫性腫大,所以面積、體積會比癌轉移淋巴腫大來得更明顯一點。
-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 鼻咽癌位於顱骨底部位置,手術只能用於腫瘤位置與期別非常適合手術切除的鼻咽癌患者身上,這類通常都是第三或是第四期之後的病患。
不過鼻咽癌流出的鼻涕會帶有明顯血絲,頸部淋巴結腫塊也會愈來愈大,不像鼻炎吃過藥就會逐漸消腫;而且鼻咽管在鼻腔後方深處,光從喉嚨、鼻孔看不出腫瘤,但只要用鼻咽內視鏡就能清楚發現、判斷為鼻咽癌。 鼻咽癌內視鏡2023 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陳亮宇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在鼻子後方,跟喉嚨交界的地方,所以不容易被一般的理學檢查看到,也讓鼻咽癌早期症狀很不明顯,除非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像是流鼻水、發炎,不然也很難。 病人可以與主診醫生商討,制定治療後的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其他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及估計檢查時間;有機會出現的治療副作用清單,並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再次求診;飲食和運動鍛煉建議等等。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醫生或會選用高精確度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以電腦程式計算放射線最佳照射角度及強度,將放射線集中在腫瘤位置,避開腫瘤周邊重要器官,藉此減低重要組織承受的放射劑量,提升治愈率,並減少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鼻咽癌內視鏡: 鼻咽癌檢查邊度做?鼻咽癌檢查費用
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鼻竇炎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鼻咽癌,只是鼻咽癌的初期症狀,像是鼻塞、鼻涕帶血等,與一般人常患的鼻竇炎症狀類似。 鼻咽癌內視鏡2023 不過,若鼻涕帶血等症狀持續1至2星期,建議可找醫生進行檢查。 治療鼻咽癌之後,會造成口水減少的副作用,患者容易嘴巴乾,不僅讓人很不舒服,還會造成患者實質的後遺症,像是口腔內反覆感染,吃東西、說話、吞嚥口水都遇上困難,難以顧及牙齒健康。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於2020年,鼻咽癌的死亡人數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8%,是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 11 位。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於 2019 年鼻咽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男性和女性癌症的第 7 位及第 17 位,791 宗鼻咽癌新症中,男女比例為 2.9 比 1,50 至 60 歲為發病高峰年齡。
鼻咽癌內視鏡: 鼻咽癌有什麼症狀?牢記「耳、鼻、喉、頭、頸」五字訣
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早期(第一、二期)五年存活率高達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 鼻咽位置相當隱蔽,位於鼻腔盡頭,喉嚨上端,難以單憑肉眼觀察到。 即使是移民到其他地區,來自南亞與廣東地區的人罹患鼻咽癌的機率還是比當地人高。 一般認為有可能是飲食習慣(食用較多的醃漬食 物)、環境因子,以及遺傳等因素造成。 另外, 人類泡疹病毒(Epstein-Barr,EBV )也可能與 鼻咽癌關聯密切,鼻咽癌病人身上這類病毒抗體 抗體及含量高於平均。
化學治療影響正常細胞的分裂,病人會出現嘔吐、脫髮、腹瀉、食慾不振、皮疹、手腳麻痺、貧血、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鼻咽癌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鼻咽癌友新選擇
治療鼻咽癌往往需要切除整個喉嚨,但患者易有術後說話不便的困擾。 新光醫院以內視鏡腐骨刮除術,處理鼻咽癌病人的顱底放射性壞死,不但手術面積小、手術時間比一般外科手術短、併發症少,還可達到器官保存的目標,對鼻咽癌的病患來說,是另一項治療選擇。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鼻咽癌內視鏡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顱底骨有很多孔洞,有些腦神經穿過其中,若腫瘤侵犯到這些神經就會引起症狀。 如影響到第三、四或六對腦神經,就會影響眼球運動,造成複視,看東西一個變兩個。 鼻黏膜的微血管很豐富,所以用力擤鼻涕或常常挖鼻孔都容易引起流鼻血。 反之,常無緣故地流鼻血,檢查時鼻前部不見出血點,這時就需要檢查鼻咽。 目前鼻咽癌的治療都以放射治療輔以輔助性化學治療為主,通常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 90 %;若為鼻咽癌第二期,治癒率也有 88 %、第三期治癒略約 81 %;第四期的治癒率則有 62 %。
鼻咽癌內視鏡: 健康網》魚油該何時吃? 藥師:每日穩定補充效果最佳
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 因為鼻咽深藏在頭顱中間位置,不宜動手術,現時最有效及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俗稱的「電療」的放射治療,透過極強的輻射線照射患處,殺死癌細胞。 鼻咽癌是於鼻咽腔部位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惡性腫瘤,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以男性居多。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脖子長腫塊不在意,竟是鼻咽癌」、「左側耳鳴以為感冒,竟罹鼻咽癌」、「當紅韓星/羽球球王,竟罹鼻咽癌」......
鼻咽癌內視鏡: 鼻咽癌成因及鼻咽癌症狀
臨床上有時遇到咳血的患者到醫院就診,照完X光片正常,以為沒問題就沒再回診追蹤,結果是鼻咽癌出血導致的血絲痰。 所以痰裡若有血絲,除了注意肺部、氣管之外,鼻腔、咽喉也該檢查看看。 鼻塞症狀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最常見的原因是鼻中隔彎曲與鼻甲肉肥大。 但鼻咽腫瘤長大阻塞到後鼻孔,也會造成鼻塞,所以鼻塞嚴重也應找醫生看看原因。 鼻咽癌的症狀常與一般耳鼻喉科疾病相仿,有些看起來跟感冒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