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之處在於徵收機關與用途限制,碳稅由財政部徵收,用途沒有特別限制,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碳費則由環保署徵收,只能專款專用於相關污染防治。 首先,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皆是針對化石燃料能源、商品或服務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來課稅,目的為促使排放者自願減量。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2023 「淨零排放」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為移除量相互抵消,達到「淨零」目標。 打卡進辦公室,充滿朝氣的一天在高強度木竹構造大樓展開,固碳的木竹建材來自永續經營的森林。
英國早在 2008 年依據《氣候變遷法》(Climate Change Act)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這是一個獨立的監督機關,由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組成,有權編列各部會的減碳預算、審查減碳計畫,再送交國會複審。 淨零轉型政策的研擬需仰賴「社會強健性知識」(Socially robust knowledge),意指在生產跨領域、高度複雜的政策時,必須讓各領域專業人士參與,賦予政策強健的知識基礎。 行政院在「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規劃碳匯將從 2019 年 21.4 百萬公噸成長到 2050 年 22.5 百萬公噸,等於 30 年來只成長 1.1 百萬公噸的碳匯量,是相當保守的做法。 過去 30 年來,政府推行國有林禁伐政策,讓森林健康及永續林經營受到很大限制,連帶影響森林碳匯的預估值。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邁向淨零目標 減碳行動刻不容緩
根據資誠於2021年10月發布《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 (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1)指出,全球脫碳率必須提升五倍,才能符合《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 針對循環經濟議題,台達電積極投入零廢棄生產,展開源頭減量、提升資源再利用率及推動資源封閉式循環等行動,並且串聯供應商,推動價值鏈減量及循環經濟。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指出,根據PwC的《產業的下一步:消費性產品領袖眼中的明日願景》報告,超過五成的消費者會購買可溯源的產品、環保包裝的產品及支持環保的公司之產品,顯見今日的消費者傾向支持能解決廣泛社會問題的品牌。 而根據PwC的《全球投資人ESG調查報告》如果企業未在ESG議題上採取足夠的行動,近半數(49%)的投資人表示將從該企業撤資,可見ESG已是全球消費者、企業和投資人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企業必須展現對淨零排放的承諾,重新定義使命、願景與策略目標,以邁向永續經營的未來。
包括台積電與供應商攜手開發綠色機台,期許邁向2030 年平均機台設備節能效益20% 的永續目標。 同時也輔導供應商節電,2020 年累計節電量達2.1 億度( 目標2 億度)。 身為台灣產業領頭羊,台積電與在地共好、回饋在地,希望號召產業共同行動,讓節能減碳成為台灣升級的機會,更有信心迎戰未來。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副總經理張嘉宏指出,根據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工作小組今年10月所發布的2021最新現況報告,全球超過2,600家組織簽署支持TCFD建議書。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綠色製造承諾:台積生產用電1度,為全球省4度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此外,還要建立鼓勵公民參與的「轉型行動溝通平台」,當中包含中央與地方政府、各領域學者、文史工作者、非營利組織等各方人士。 先由政府提出政策、廣邀各界參與討論、檢視現況與問題,最後回饋意見並調整政策方向。 政府可用除碳費帶頭收購森林碳匯,讓業者有誘因將農地改成林場,並在樹木最佳固碳年齡時砍下,同時種植一批新樹,收穫的木材應拿去製成可持久利用的家具和建材。 當中最便宜的除碳技術就是「森林碳匯」,透過新植造林、更新造林、永續森林經營,讓植物與土壤發揮固碳功效。 環保政策就是外在壓力,能促使產業思考,如何在環保與減碳成本增加的情況下,發展新的競爭優勢。
何麗梅也坦言,製程越先進、越複雜,單位產品在生產過程的耗能也隨之增加,要降低生產過程的電力使用以及碳排放相當具挑戰性。 2021 年台積電與中油提出使用碳中和商品的需求,採用符合碳中和產品查證的天然氣,不僅是台積電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一環,更發揮綠色影響力,帶動產業共同邁向永續供應鏈。 「台積電支持政府再生能源政策,也期許政府大力協助再生能源產業的推動。像是加速建置碳管理制度、開放碳權市場,以及促成碳捕存的發展,都將是台灣能源轉型、綠能產業發展的指標。」何麗梅期許。 台積公司環保安全衛生處專案經理孫讀文表示,台積電響應淨零行動,於2021年9月宣布承諾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並發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落實環境永續目標。 而針對再生能源採購策略,台積電已於2020年加入RE100國際倡議,宣示2050年前全球營運達成100%再生能源目標。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
極端氣候下的天然災害頻仍,加上近兩年全球面臨COVID-19 疫情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動盪,全世界深刻感受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威脅和影響,減碳與ESG 的議題備受矚目。 2023年10月,歐盟推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正式上路;台灣政府也在2023年1月,正式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開啟碳計價的新時代,減碳的壓力,已是所有國內外企業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 由《今周刊》主辦的第3屆2023「ESG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這次就以「迎戰零碳時代」為題,特別邀請勤業眾信聯合會計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以「化碳為零,步向淨零未來」為題發表演講。
根據臺大風險中心的調查,2019 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中,有 6 家是石化業、2 家是鋼鐵業,排放總量約 1.034 億公噸,約佔當年度全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36.05%。 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當中並沒有納入「碳定價」制度,也沒有針對「社會公正轉型」提出細緻的規劃,這些都是推動產業轉型、兼顧民眾權益的重要政策。 臺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也無法置身事外,隨著各國紛紛祭出碳邊境稅、綠色供應鏈等政策,出口導向的臺灣必須盡快做出應變。 為此,全球掀起一股淨零風潮,其中以 1994 年生效、多達 197 個締約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最具指標性,各國領袖定期出席氣候變遷大會,做出減碳承諾,簽定了「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重要協議。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相關文章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陳盈州指出,淨零排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企業可以從凝聚全體員工減碳共識、發展再生能源、導入資訊管理系統、提升設備能源效率四大策略加速達成目標。 根據臺大風險中心 2020 年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能源轉型政策的公平性、計畫性、迫切性,平均感受只有 3.83 分,且獲知能源訊息頻率以「一年一次或很少聽到」的 25.5% 最高,顯示政府尚需加強宣導淨零觀念,將零碳理念紮根於教育,提升社會對永續價值的認同。 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已經相當緊急,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
資誠永續董事長李宜樺表示,台灣企業面對氣候議題,應積極建置氣候治理策略,擬定淨零轉型路徑,並導入減碳技術及有效進行碳管理。 「未來十年內的十大風險,就有六項是跟環境有關。」陳盈州指著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每年都會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說,全球局勢動盪,各國政府因應全球情勢紛紛祭出保護政策,致使企業面臨更高的法遵成本及轉型的迫切性,尤其對於台灣的企業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且安全之各項轉型策略及治理基礎,以促進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創造綠色就業、達成能源自主並提升社會福祉。 「2050淨零轉型」不僅攸關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必須打下長治久安的基礎,才能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年輕人。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執行減量策略 從四大解方加速全球淨零排放
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事實上,臺灣現階段非常緊張,整個能源轉型進度遲滯,跟不上國際要求的 2030 年減碳 55% 進度,也難以因應各國祭出的碳邊境稅、綠色供應鏈等政策。 我國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另一個棘手問題是,臺灣的慣用能源、主要產業多偏向高碳排、高耗能、高汙染性質,養成高度碳鎖定的褐色經濟體質。 產出的低附加價值商品,使勞工的薪資水準難以提升,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汙染更會損害人民健康。 台積電實踐內外兼具的綠色創新,對內建立潔淨能源生產的晶圓廠,2020年執行460項節能措施,有效節電5億度;對外透過開發領先全球的高效節能半導體技術,協助客戶生產更具能源效益的產品。 以提升設備能源效率為例,可以優化製程,朝向循環經濟商業模式,降低能源使用;建築外牆隔熱透光設計,減少空調/照明能源需求。 至於發展再生能源方面,除了裝置太陽能或風電之外,還可以購買綠電憑證,減少燃料發電,也可以電梯增設電力回生裝置,併回大樓電力系統。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減碳之外還需除碳,如何善用「森林碳匯」?
零碳元年,在這個關鍵時刻,台灣廠商在淨零路上,也應加緊佈局成為永續的先行者,強化國際競爭力。 面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陳盈州建議執行減量策略,從市場為本、自然為本、科技為本、行為為本四大解方加速全球淨零排放。 其中,市場為本常見為碳交易制度,包括碳稅、碳費、碳權,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實施碳交易制度。 我國行政院預計將淨零排放督導工作交給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但為了強化執行力道與效率,建議行政院建立具備預算權的「氣候會報」,由行政院長總指揮各部會,畢竟氣候變遷是需要跨部會一起解決的問題。
不僅如此,2020 年台積電簽署全球最大的企業再生能源購售電契約,並成為全球第一家加入RE100 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的半導體企業,除了宣告2050 年達到 100% 使用再生能源的永續目標,更期許帶動綠能應用與採購使用,驅動台灣綠電產業發展。 事實上,台積電淨零碳排具體執行方向,包括將最大宗的用電,以及生產線排放、供應鏈排放等源頭減量,並持續提升製程設備能效、導入節能方案、以及採購再生能源與碳權等。 此外,採用再生能源也是台積電淨零目標之一,並設定2030 年全公司生產房40% 為再生能源。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執行減量策略 從四大解方加速全球淨零排放
因為高所得者新增的碳稅費稅負佔所得的比例遠小於低所得者,而且低所得者的有限收入大部分用於民生消費,易受碳稅費引發的物價上漲影響。 如成立監督機關行不通,可參考歐盟成立「氣候諮詢委員會」,雖然沒有審核碳預算的職權,卻具備監督和專業諮詢的智庫功能。
橫跨製造業、科技業、消費零售產業及電信業等產業,深度專訪6位台灣CEO的經營管理心得與危機因應經驗,KPMG安侯建業專家也提供相關建言。 面對淨零碳排的時代,勤業眾信也針對減碳議題,為產業界提出多項解方,引起各界關注。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2023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相關文章
台積電自2011 年成立跨組織的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現更名為ESG 委員會),由何麗梅擔任主席,整合公司資源以做好利害關係人的各項議題管理,並協助辦理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事宜。 2019 年,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委員會(ESG 指導委員會)成立,由董事長劉德音擔任主席,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 目標,訂定台積電中長期ESG 發展方向。 何麗梅表示,台積電的五大關注焦點,包括:綠色製造、建立責任供應鏈、打造多元包容職場、人才培育,以及弱勢關懷,除了落實在營運管理面向,為了讓ESG 更「接地氣」,2020 年台積電推動首屆內部「ESG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AWARD」,鼓勵同仁由自身工作領域出發,催生多項創新專案,讓ESG 文化於組織深耕。
TCFD使用AI檢視超過1,600家企業揭露情形,首次有超過50%的公司揭露了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會,而僅有13%的公司有揭露氣候情境之策略韌性。 張嘉宏分析,企業落實碳治理時,可依據TCFD的治理、策略、風險管理與指標/目標四個領域進行,並系統性將相關資訊揭露,加速企業減緩氣候變遷衝擊並加速低碳轉型。 另一方面,SBT近日已公布企業淨零碳標準,呼應最新氣候科學基礎IPCC AR6的攝氏1.5度減量情境,讓全球企業有一致凈零碳排定義與減量路徑可做依循,並透過第三方審核提高可信度與可比性。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副總經理張嘉宏指出,根據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工作小組今年10月所發布的2021最新現況報告,全球超過2,600家組織簽署支持TCFD建議書。 李宜樺強調,台灣企業面對氣候議題,除關注國內外政策發展與客戶期待外,應積極建置氣候治理策略,擬定淨零轉型路徑,並導入減碳技術及有效進行碳管理。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減碳之外還需除碳,如何善用「森林碳匯」?
雖然現在畫出淨零排放路徑,2020 年也宣示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還是要以 2050 年為新目標,盤點臺灣產業正面臨的困境與價值。 如不在 2030 年前有效減碳、發展生質能源與除碳技術,並在 2050 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將引發更劇烈的極端氣候、糧食與水資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危機,嚴重威脅全人類與自然萬物的生存。 行為為本是以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推估,如果全球有10~30%的人承諾低碳生活,將會形成新的規範,有助於減碳。 (左起)資誠永續董事長李宜樺、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台積電經理孫讀文、台汽電綠能董事長黃義協。 你可能覺得淨零轉型議題遙不可及,但淨零排放路徑告訴我們,只剩不到 30 年的時間守住 1.5℃ 溫升防線,而臺灣起步的時間較他國晚了許多,更要急起直追落後的進度,否則我們將錯失產業轉型契機,承受大自然更殘酷的反撲。 因此,業界現在多不會反對淨零轉型政策,反而希望政府趕快制訂規則,業界盡快配合調整內部作業。
同時也要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讓業者可以交易總量管制下的排放額度,增加減碳誘因。 國際上常見由政府制定「碳定價」措施,包含:碳稅費、能源稅、碳排放交易等制度,能讓氣候暖化的外部成本轉化成需付費的內部成本,促使企業主動減少碳排量。 國家與產業競爭力大師 Michael Porter 在 1991 年提出「波特假說」(Porter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2023 hypothesis),他觀察 1970 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環保政策對產業的影響,發現嚴格的環保政策能促使產業創新,不但減少污染,還能提高生產效率與競爭力。 我國政府長期的產業政策在於幫助產業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將許多能源價格維持得很低。 例如汽油價格調整的原則之一是保持「亞洲鄰國最低價」,讓業者用較低的成本生產物美價廉的商品,保有與他國競爭的優勢。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綠色製造承諾:台積生產用電1度,為全球省4度
建議還稅於民的措施加上排富條款,將這筆錢集中移轉給低所得者,有助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提升民眾對政策的支持。 政府除了利用各種政策工具促成排放者主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還要鼓勵大家移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才能達成淨零排放。 以導入資訊管理系統為例,可採用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優化能源使用率效;設備啟用時程管控,減少無用浪費;定期檢討能源使用分配差異,調整工作規劃;監控用電情形,即時排除用電異常。
- 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威脅,「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政府與企業也紛紛提出淨零目標。
- 「未來十年內的十大風險,就有六項是跟環境有關。」陳盈州指著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每年都會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說,全球局勢動盪,各國政府因應全球情勢紛紛祭出保護政策,致使企業面臨更高的法遵成本及轉型的迫切性,尤其對於台灣的企業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 打卡進辦公室,充滿朝氣的一天在高強度木竹構造大樓展開,固碳的木竹建材來自永續經營的森林。
-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服務副總經理張嘉宏指出,根據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工作小組今年10月所發布的2021最新現況報告,全球超過2,600家組織簽署支持TCFD建議書。
- 根據臺大風險中心 2020 年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能源轉型政策的公平性、計畫性、迫切性,平均感受只有 3.83 分,且獲知能源訊息頻率以「一年一次或很少聽到」的 25.5% 最高,顯示政府尚需加強宣導淨零觀念,將零碳理念紮根於教育,提升社會對永續價值的認同。
而根據PwC的《全球投資人ESG調查報告》如果企業未在ESG議題上採取足夠的行動,近半數(49%)的投資人表示將從該企業撤資,可見ESG已是全球消費者、企業和投資人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王韻輝表示,電業法修正前、台電一直是台灣的唯一售電方,近年台灣走向綠電市場自由化,然台灣電力轉供政策與配套措施尚在滾動式調整中,且受限於再生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短時間內若欲達到 100% 再生能源使用有一定的難度。 相較台灣,歐美日等國整體電力市場自由化的時間較早,電力轉供機制相對成熟,大型企業與發電業者簽署長期購買綠電合約,除了碳排考量外,更是從降低未來電價成本變動對於企業獲利影響之角度出發。
綠電採購非一次性採購、而是一個長期的承諾,建議應從企業減碳與整體財務影響角度共同出發,方能決定適合企業之商業條件。 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頻傳,氣候變遷已是地球面臨最急迫的重大議題,世界各國政府陸續宣布2050 淨零碳排目標。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王韻輝表示,電業法修正前、台電一直是台灣的唯一售電方,近年台灣走向綠電市場自由化,然台灣電力轉供政策與配套措施尚在滾動式調整中,且受限於再生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短時間內若欲達到 100% 再生能源使用有一定的難度。 台汽電綠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義協指出,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用電大戶條款上路,國際品牌客戶及大型企業也逐步要求供應鏈以綠電進行生產,台汽電綠能將發揮電力技術專業,協助用電戶分析最適之綠電使用占比,中長期將拓展其他發電案場來源,並藉由了解用電戶用電特性,共同建構永續能源服務價值鏈。
台積電也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將供應鏈碳足跡與減碳績效列為採購評選指標,推動綠色製造,提升整體社會的永續願景。 台積公司環保安全衛生處專案經理孫讀文表示,台積電響應淨零行動,於2021年9月宣布承諾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並發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落實環境永續目標。 當疫情宛如黑天鵝衝擊全球,ESG 概念成了迫切的顯學,台積電早已將ESG 深植企業核心。
永續發展,邁向淨零未來: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
資誠將承擔善盡全球企業公民的責任,以永續專業提供企業辨認氣候風險、規劃淨零排放的策略發展、落實企業綠色轉型、透明確信與報告揭露等方式,協助企業超前部署成功達成低碳轉型,共同邁向淨零碳的未來。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表示,COP26甫於11月12日落幕,面對氣候變遷,目前將近140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達淨零排放,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占了全球的88%。 過去一年來,企業和政府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的決心越來越強,然而距離減碳目標仍持續擴大。 根據資誠於2021年10月發布《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 (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1)指出,全球脫碳率必須提升五倍,才能符合《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 顯然,全球經濟體中的各產業必須再加快轉型來實現淨零排放,以因應全球氣候危機的規模和急迫性。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表示, COP26甫於11月12日落幕,面對氣候變遷,目前將近140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達淨零排放,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占了全球的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