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航營收8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Posted by Jason on July 17, 2023

長榮航營收

台灣虎航第1季EPS達1.07元,成為國內航空業每股獲利王,估6月營收將優於5月,第2季獲利優於首季。 四大航空長榮航(2618)(2618)、華航、星宇、虎航5月營收全部亮麗揭露,其中,長榮航5月客運營收創新高;華航客運營收年增逾十倍、創歷史同期新高;星宇航5月營收逾17億元,年增1,489%,續寫新猷,而虎航5月營收也年增逾11倍。 華航、長榮的股價,從去年年底的9.06 元、13.75元,跌到10日收盤的8.10元、11.70 元,蒸發超過千億市值。

長榮航日前拍板發放1.5個月年終獎金,今天華航年終獎金出爐,將發放6個月,且員工將比照軍公教調薪4%。 然而,該制度也導致國內燃料價格上漲,因此德國想藉此計畫涵蓋高碳排企業,於2021年至2030年間所產生的成本,防堵碳洩漏。 碳洩漏指的是,企業為了躲避當地嚴格的氣候政策,例如徵收碳費、溫室氣體減量規範,可能會選擇外移到其他管制較為寬鬆的國際或區域,反而導致另一個國家的碳排放增加。 10日,歐盟執委會批准了德國一項總額65億歐元(約新台幣2258億)的計劃,對能源密集型企業提供部分補償,防止碳洩漏(Carbon Leakage)的風險。 這次的訴訟主要是針對《蒙大拿州環境政策法案》(Montana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MEPA)中的其中一項條款,該條款明文規定州政府在批准能源項目開採許可證時,可以不考量該項目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溫室氣體排量、氣候變遷等。 舉例來說,眾所皆知啞鈴體積小、又有一定重量,所以廠商除非是急單,否則不會選費用較高昂的空運,但對長榮航空來說,收到這類型訂單,就等同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空新闢多倫多貨運航點 年底再添777F新貨機

受疫情衝擊,長榮航2月分營收88.53億元,同樣跌破百億,較去年同期衰退34.6%,這是自2012 年3月以來的新低。 自2014年4月以後,長榮航空的月營收都在百億以上,尤其去年8月168.3億元的營收成績,更刷新歷史新高。 長榮航營收 華航也做出許多應變對策,包括鼓勵員工休假、放寬留停,以及主管減薪10%等。 本月(10)日,華航公布二月份財報,營收為93.42億元,跌破百億大關,較去年同期衰退24.8%,創下2009年7月以來最慘紀錄。 此外,星宇航空依市場動態彈性調整航班;星宇原本估計五年才能達到損益兩平,但目前看來今年就會損平,如果運氣夠好會有望出現「小獲利」。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指出,2021年載貨量86萬噸,年增21.8%,貨運承載率93.9%,年增6.1個百分點,單位收益成長38.4 %。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營收2023 星宇6月營收21.2億元,再寫歷史紀錄,年增率高達1,219%,其中客運營收為18.8億元,月增30%,年增2,491%;尤以日本航線最受歡迎,美國洛杉磯航線載客優於預期;星宇累計今年上半年營收98.8億元,年增1,463.2%。 華航6月營收175.4億元,年增42.1%;其中,客運收入122.5億元、年增867%,均寫歷史新高紀錄;華航累計今年前六月合併營收898.8億元,年增21.3%,同創新高。 華航旗下台灣虎航預計將於8月15日於創新板掛牌上市,並於上市前辦理現金增資13,000張,確定承銷價42.6元;受惠於疫後旅遊市場蓬勃,台灣虎航上半年累計營收54.7億元,年增1,681.3%。

長榮航營收: 客運業績爆表 長榮航6月、Q2營收刷新歷史新高

「其實整個台灣地勤公司總共有四間比較概括的:1.桃園航勤、2.台灣航勤、3.長榮航勤、4.星宇『航空』」,而最大差異就在於,「星宇把航勤同仁當成航空的一員,一視同仁,並且福利盡可能的相等」。 另外,長榮航與合併子公司2021年合併營業收入為1038.72億元,較2020年增17%;合併本期淨利66.8億元,優於2020年合併淨損32.77億元。 美國聯準會(Fed)公布會議紀要後,升息預期持續影響市場,美股近期表現相對較弱。 長榮航(2618)第二季合併營收為486.09億元,年增46%,季增9.4%,稅後純益59.41億元,年增229%,季增32%,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11元,獲利為歷史次高。

華航去年12月營收169.18億元,月增10.08%、年增63.42%,連續七個月成長,續寫單月歷史新高,其中貨運收入154.27億元,月增9.49%、年增71.39%,貢獻逾九成營收;客運收入5.89億元、月增17.91%,主要為陸續返台過年的旅客人潮所帶動。 華航與長榮航繼2021年11月兩度調漲價格後,12月再度調漲航空貨運價20~25%,每公斤報價高點來到720元。 中信投顧認為,華航與長榮航掌握全世界缺貨的台灣製造半導體IC、高階電子零組件、高階筆電、電子產品等,都急需航空運輸,二家航空公司營運明顯受惠於貨運價格上揚,並且享受高於其他航空貨運價格漲幅。

長榮航營收: 月薪上看44K 華航招募70名桃機地勤

展望後市,長榮航表示,因應市場需求持續恢復航班或增闢新航點,兩岸航線自3月1日起台北-北京航班由現行每週3班增為每週4班,上海航線則由現行每週14班增為每週16班。 長榮航1月合併營收151.79億、年增42.47%,其中客運營收為101.86億、年增3583.44%、月增25.68%,客運營收、整體合併營收皆為疫情以來新高,貨運則因適逢傳統春節前後的淡季影響,營收為36.12億。 在春節旅運旺季帶動下,華航1月合併營收新台幣149.78億元,創2022年來單月最高;長榮航1月營收151.79億元,客運營收101.86億元、年增3583.44%,客運、合併營收雙創疫情來新高。 在2021/12,航空貨運市場因為越南、泰國等擺脫疫情,工廠復工趕出貨,在國際市場搶租包租,台灣-美西曾經創下每公斤新台幣750元的天價,是疫前約9倍價,今年年初市場運價開始下修,8月初跌到240元左右,9月底已跌到 130 元,累積跌幅高達83%,最近有稍微回升。

  • 6月,波音公司執行長凱爾洪(David Calhoun)和商用機執行長狄爾(Stan Deal)表示,「永續飛行展示機」將是下一款新機的基礎。
  • 華航7月合併營收新台幣164.92億元,年增27.49%,為歷史第3高,其中,客運收入112.5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31.4%,歐美航線載客持續穩定成長,7月進軍捷克布拉格,暑期訂位滿載,9至10月訂位也達85%;旅遊熱點東北亞載客也挹注營收。
  • 中信投顧認為,華航與長榮航掌握全世界缺貨的台灣製造半導體IC、高階電子零組件、高階筆電、電子產品等,都急需航空運輸,二家航空公司營運明顯受惠於貨運價格上揚,並且享受高於其他航空貨運價格漲幅。
  • 不過,美系外資對於ABF載板後市仍維持審慎,認為在2025年前將處於供過於求狀態,並預期若需求未見明顯改善,售價將進一步承壓。
  • 華航通知貨攬業者,自11日起台灣出口至日本航點運價,調漲約10%至20%。
  • 接下來我們可以將長榮航空的業務分成客運與貨運兩塊來分析,其中客運營收大約都佔整體合併公司營收接近 6 成,貨運營收則從往年的 3 成多持續下滑至 1 成多,絕對金額也呈現衰退的情形,多出來的百分比則被子公司的營收成長佔去。

不過,美系外資對於ABF載板後市仍維持審慎,認為在2025年前將處於供過於求狀態,並預期若需求未見明顯改善,售價將進一步承壓。 於2013年加入全球最大航空聯盟-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藉由軟硬體資源共用,吸引高端會員搭乘,並透過與盟航的聯合採購、系統開發等資源共享來提升營運規模效益,因此相較同業在客運服務上具有顯著優勢。 長榮航2021年因各國邊境管制及檢疫措施,客運營收降為78億元,較2020年減少167億元,年減68.4%。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Q1 EPS 0.64元,看好貨運市場再添一波音777F貨機,明年底交機

不過星宇因為沒有中、日、韓航線,加上機隊規模小,相較於華航、長榮,損失應該仍在可承受範圍。 不過,長榮因為只有五架全貨機,貨運占比約15%、營收為17.65億元,跟去年同期幾乎持平,僅些微成長0.2%。 根據官方資料,華航一共有18架全貨機,貨運占比約29%、營收來到28.9億元,較去年同期逆勢成長了20.9%。

累計108年1-11月營收1650億5594萬6000元,和107年同期的1643億4376萬9000元相較,增加金額為7億1217萬7000元,較107年同期增加0.43%。 華航(2610)、長榮航(2618)最新公布3月數字紛紛傳出佳音,今早雙雙跳空大漲逾3.5%,成交量也較前一天翻倍增,華航短短2小時人氣翻六倍,重回20元大關,經一個月籌碼沈澱整理後,今早2檔航空股雙雙展現高人氣,在大盤下挫中扮演抗跌指標。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報導,美國主要航空公司,包括阿拉斯加航空、美國航空、達美航空、西南航空、聯合航空,均已同意就X-66A的操作、維修、機場相容性問題,進行檢視並提出相關意見,供設計參考。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空與立榮航空在地深耕 認養奉茶樹邁入十週年

韓蔚廷以「黃燈亮時不要急於過馬路」形容目前投資氣氛,並表示富邦金會降低中國曝險。 國泰金今(21)日發布8月份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指出,37.7%民眾認為未來半年台股將走揚,有32%民眾想將現金或定存轉入台股。 經濟部投審會今(21)日指出,台積電(2330)以35億美元增資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加上國巨(2327)以7.23億歐元取得法商股權,使今年前7月我國對外投資金額達3117億元,年增逾106%。 法人分析,隨著開學季歐美各大銷售量增加,再加上接下來的耶誕節、新年節日效應,航空貨運會出現一些急單。 台股的配息時機多集中在七、八月份,許多金控公司也不例外,此時除了投資人手握現金之外,也可以趁著除權息所掉下來的股價尋覓佈局標的,讓來年賺股息又賺價差。

致力打造「精品航空」形象的星宇,今年5月初因成田機場怪風吹出公關危機,旅客滯留機場鋪睡袋過夜的畫面被痛批是「驚品航空」、「空中監獄」,讓星宇形象受損。 這起事件告一段落後,日前知名機票達人「布萊N」接到網友私訊,詢問「星宇是廉價航空還是傳統航空?」,讓他無言「K董聽到應該會氣到高血壓」。 中菲行表示,空運業務12月挹注約28.54億元,占集團營收逾6成,仍居營運主力,較去年同期成長133%;空運全年挹注212.28億元,年增47.5%,海運共162.47億元,年增137.4%。

長榮航營收: 華航插旗布拉格 19日在當地機場舉行慶祝活動

報載,虎航2023年累計上半年營收54.73億元,淨利7.65億元,8月4日發信通知員工,將破例發放「年中獎金」,依年資滿六個月可領基本薪加2萬元,未滿六個月可領基本薪依到職月數比例加2萬元,粗估每人可領5到10萬元以上。 華航2023年累計上半年營收達898.85億,合併淨利48.61億元,8月9日宣布,9月即先行調薪2000元,以因應物價通膨、吸引人才,且如果下半年獲利持續成長,也可能再予調薪。 華航(2610)12月合併營收為141.76億元,月增15.62%、年減16.21%。 其中客運收入61.36億元,月增60.61%、年增941.77%,主要是因為旅運需求逐步增強,並陸續迎接返台過年的旅客人潮,致使整體客運收入較前一年同期增加。 貨運收入為72.29億元,月減5.33%,受到通膨升息、高能源成本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致使整體貨運收入減少。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指出,貨運部分受國際經濟景氣下行影響,終端需求仍顯疲弱,價量較去年同期呈現下滑的趨勢惟已放緩,且仍優於疫情前水準。 長榮航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前,越太平洋轉機航網規模已具備強韌競爭力,疫後市場穩健恢復,航班數以倍數成長,其中北美、東南亞及歐洲航線恢復速度最快。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衝擊,國際邊境封鎖,長榮航空客運受到明顯衝擊,雖然貨運表現不錯,仍無法挹注整體營收表現。 7、8月為客運的傳統旺季,9月客運需求會轉淡,長榮航空9月客運營收為33.25億元,較8月客運營收為37.6億元,月減11.5%;法人分析,主要是因為9月客運市場還未解封,再加上暑假結束後,客運營收短時間降溫,10月開始的客運營收才有指標性的意義。 尤其,北美、歐洲第3季的載客率已超過9成,而且都是高票價、豪經艙、商務艙賣超好,亞洲線的日本線更是超旺,一位難求,價格更是居高不下,再加上港澳客也開始跟著上來,大陸線回到6成,長榮航空今年營運看俏。

長榮航營收: 長榮航︰Q4貨運需求旺 客運仍崎嶇

細看三月營收,華航客運收入24.88億元,月減56%,較去年同期少了62.99億元,減幅71.69%;貨運營收入為50.65億元,月增75.25%,較去年同期增加11.17億元,增幅28.29%。 長榮航營收 不少研究機構從2021年底以來,對航空雙雄態度轉趨正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華航與長榮航獲利大幅躍升,根據金控旗下大型投顧機構估算,華航挾2021年第四季單季每股純益飆上1.58元助威,全年每股純益將達1.84元,比前年度暴增60倍,2022年繼續年增近七成,來到3.07元。 長榮航同樣受惠貨運事業挹注,2021年直接由虧轉盈、每股純益1元,2022年獲利動能更強,將大增184%、至2.84元。 【時報-台北電】航空族群股價牛年尾聲雖遇亂流,中信投顧卻在封關前接連升評華航(2610)、長榮航(2618),看好運價維持高檔、營運展翅高飛優勢,押寶航空雙雄進入金虎年「如虎添翼」,推測合理股價雙雙攀上「3」字頭,各為31.5與31元。

長榮航6月營收176.3億元、年增59.3%;其中,客運營收126.9億元,改寫新紀錄;累計今年上半年營收930.3億元,年增46.6%。 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日前表示,去年10月到現在都是高票價,預訂寒假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處於全年都是高票價走勢,高票價最少延續到明年上半年。 受惠於疫情趨緩以及各國邊境防疫政策逐漸放寬,客運市場穩定,長榮航空今年季營收逐季成長,今年第3季合併營收達352.05億元,是疫情以來單季新高。 長榮航營收 交通部民航局今(2)日公布國籍航空第1季營運狀況,受惠於國境開放,有春節、228連續假期的國人出國旅遊潮,包括長榮航空(2618)等四家專營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都呈現獲利狀況,其中長榮獲利近45億元,為國籍航空獲利王,星宇航空(2646)獲利1.2億餘元,為四家國籍航空獲利最少的業者。 另外,受惠航空貨運價格攀高,中菲行去年12月營收,達新台幣46.24億元,年增115.3%。

長榮航營收: 客運業績爆表 長榮航6月、Q2營收攻頂

長榮航空企業工會呼籲,長榮航空應在目前獲利範圍內,先予調整薪資,才能激勵線上各部門競競業業的員工,更不能忘記子公司員工的辛苦,全長榮航空集團應共同以年度總調薪數額不低於5000元為目標。 但長榮航空不只未回應工會提案,把相關作業全部推到年底,也沒有提出實質方案,總座孫嘉明還在辦公室大開慶功宴,慶祝今年累計至七月的獲利已破歷史新高,目標輕鬆達陣,卻是以基層員工辛勞為代價,實在讓基層員工的心冷冰冰。 這篇文章報導了長榮航空企業工會提出3大訴求,認為長榮航空也應該參考虎航和華航作法,將利潤及早分享給基層員工,並提出共同以年度總調薪數額不低於5000元為目標,還要長榮航空開啟實質協商。 這顯示出在航空旅遊業疫後復甦的現況下,員工對於薪資的期望提高,而長榮航空企業工會提出的訴求與其他航空公司相比也不遑多讓。 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的聲明有可能引起員工的不滿,因此管理層需要妥善處理員工的需求,勿讓訴求擴大化,進一步對公司造成影響。

其中,客運收入84.58億元,亦較去年增11.3倍,主因為運能逐步恢復且市場需求轉強。 接下來我們可以將長榮航空的業務分成客運與貨運兩塊來分析,其中客運營收大約都佔整體合併公司營收接近 6 成,貨運營收則從往年的 3 成多持續下滑至 1 成多,絕對金額也呈現衰退的情形,多出來的百分比則被子公司的營收成長佔去。 長榮航營收2023 傳統第四季為航空貨運旺季,第三季低迷情況有機會反轉,主要來自電子新產品出貨及年底歐美假期,而北美航線客運雖然尚未全面復甦,但需求仍在,使得近期航空運價跌幅速度低於海運,第四季貨運的營收下行機率降低。 航空雙雄股東會定調今年還是需要仰賴貨運業務,客機載貨的情況估亦會持續,而在解封以前,航空雙雄都在積極調整自身機隊,華航持續導入 777F 新貨機當中,至 2024 年前,10 架 777F 貨機將陸續到位,擴大整體貨運服務量能;長榮航則是退租部分單走道飛機,迎接 787 新機報到。 華航貨運收入自2021年8月起,連續五個月單月突破百億元,主要是在第四季超級旺季期間,保持出口艙位高裝載率,並積極整合客、貨機運能配置,提高貨機比重優先布局於營收較高之利基航線,華航2021年三架新貨機在上半年投入營運,貨機總數達21架,下半年在沒有新機助陣下賺到高運價,超額利潤可觀。

長榮航營收: 航空業6月營收旺 華航、長榮航放量強漲

撐不撐得過這個關鍵期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撐過了,要如何重整、迎接解封後的新世界又是另一挑戰。 經過疫情的一番肆虐,各企業內的軟硬體設備(像是基本的機隊、機場配備到資金架構等)都極需整頓。 值得一提的是,星宇6月30日即將召開股東會,雖未發放紀念品,然而,7.5萬份的股東會通知單上,都有一個QRcode,股東可以掃描取得「千元機票優惠」。 「其實講真的,航勤同仁並不全然是認為一個月年終、加薪2000元太少!」原PO表示,多數同仁在意的是,為何航空同仁和航太同仁有如此大的落差? 他相信有些人會認為,「你就賺得比較少,X北什麼?」他直言,他可以體諒不理解航空體系的人為何有此疑問。

長榮航營收

法人看好,貨櫃航運類股營運有望下半年優於上半年,惟基本面仍未顯著改善前,應採短期操作;其中,長榮第2季維持獲利,且帳上現金及約當現金超過3,000億,未分配盈餘近3,000億,預估未來三年仍有高配息實力。 法人指出,第3季以來,SCFI美西線、美東線、歐洲線運價指數快速反彈,聯盟航商成功在7、8月發動聯合減班30%及漲價,主要反映第3季進入歐美進口旺季。 長榮航指出,積極擴充運力,2021年第四季完成3架777新貨機引進,貨機機隊由5架擴大至8架,同時利用客機客艙空間載貨,挹注貨運運能。 長榮航空去年累計前三季每股虧損0.11元,第四季每股獲利1.42元,全年每股獲利1.31元,轉虧為盈。 長榮航營收2023 長榮航空(2618)(2618)今天公布7月合併營收達118.6億元,年增42.65%,連續5個月營收都突破百億元;累計前7月合併營收752.8億元,年增44.34%。 長榮航營收 PCB大廠欣興(3037)桃園大誠廠在19日發生火警,針對損情況公司表示不嚴重不影響營運。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