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建置碳盤查系統,現行溫管法是針對發電、鋼鐵、石化、水泥、半導體業等或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達2.5萬公噸以上的製造業要求盤查,共287家,並經第三方國際認可的機構進行查驗。 達成淨零排放是規模巨大、議題關係錯綜複雜的艱鉅挑戰,要解決複雜問題必須先釐清問題、擬定策略與途徑,並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檢討與修正。 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參與者所貢獻的不同切入點與角度可能帶來不同的解方。 零碳排 總統接著指出,世界正在快速地改變,截至今天為止,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了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也有不少跨國品牌商,比如蘋果、Google及微軟,做出了淨零排放的承諾。
這讓企業累積產品運作和使用狀況資訊的「無形資源」,擺脫斷鏈風險,提升企業「韌性」。 一、成立臺歐「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的合作平台:臺灣的「淨零排放路徑」和歐盟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最新提案,是雙方探討跨國界淨零合作的兩大基礎。 此外,當社群媒體成了與消費者主要的溝通管道時,過去耗費大量人力製作的各種吸睛、花俏的行銷素材,如今只需要透過Google Workspace一鍵就可以完成。 淨零碳排不是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而是一國製造的碳排不超過從大氣中去除的,除了必須透過減少工業製程、發電、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可透過碳捕捉和種更多的樹來達到。
零碳排: 全球最大電池交換網能否吸引機車族轉投乾淨能源?
這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減少排放,另一方面設法濾掉、吸收掉或用技術手段除去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有史以來首次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幫助它們適應氣候變化。 經濟部官員強調,碳盤是一個基本功,後續如何完成國際供應鏈的要求,進而達到淨零排放,更是台灣要努力的方向。 同時,政府所收取的碳費應可作為轉型基金,用以投資各種低碳設備、挹注地方氣候預算、照顧能源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就業及社會弱勢。
除了可從前期就利用數據模型,確保投資報酬率IRR外,更能協助做到建置期的成本控制,做好更全面的風險管理,且能同步做好ESG的整體布局。 減碳的第一步,必須要進行碳盤查,先了解目前企業本身碳排放量的數據狀況,才能規劃減碳藍圖進行減碳工作。 利用碳盤查數位工具,協助企業能夠更快速的做到符合ISO 14064和ISO 14067的規範。
零碳排: 企業情報
透過工作圈的協作,所採取的行動應優先考慮可以產生共同效益者,過程中則可從多重角度釐清行動方案關鍵與迫切的下一步。 該研究以加州為例,提出要在2050年達到相對於1990年80%的深度減排目標,去碳電力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供給,但僅靠去碳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是不夠的,還需搭配廣泛的電氣化(包含運具及終端能源使用的電氣化)。 零碳排2023 要促成這麼大規模的改變需要付出投資,不僅包含技術面以及整體結構的升級,還有整體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改變;這些環環相扣的複雜關聯,除了需要有永續評估、衝擊與調適的跨域專業知識為基礎,還要有跨部會與社會不同領域之間的耐心對話才有可能達到共識。 以過去廢核和推動光電的經驗為例,扁平式的民主溝通與透明的資訊,引進知識,並透過知識協作和利害關係人參與,社會的共識與實質行動才可能落實。 從長遠來看,私人汽車的擁有模式是難以永續的,而電動車的過度使用也可能會成為新的碳排來源。
- 根據工研院的估算,長榮海運運用船隊、辦公室、碼頭靠泊等資訊,結合大數據資料分析,加強對船舶營運能效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即時測算船舶的碳強度指標(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CII)等相關資訊,一年可省3%~5%的燃油費用及減少10%~15%碳排放量。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執行長陳立偉表示,企業進行淨零轉型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而工研院淨零碳排服務團就是協助企業攻克山頂的教練與嚮導員,以建知能、增診斷、強輔導三大攻略,全力支持產業邁向零碳新山頭。
- 這是世界共同面臨的大挑戰,需要每個人、企業和政府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
- 2014年曾有研究指出,若持續以當時的規模燃燒化石燃料,地球在2036年時將因全球暖化而較工業革命前升溫攝氏2度,並可能導致嚴重生態浩劫。
- 總統提到,有些人覺得這是挑戰,但她認為很多產業界的朋友,已經把淨零轉型的趨勢當作是機會。
而最常見的作法便是透過植樹造林來實現,增加植被來提高自然界固碳的能力,此外也可藉由投資或購買再生能源(綠電)、在供應鏈中使用負碳產品等措施來抵銷碳排放,而這些做法即為「碳補償」的一種。 當減碳節能成為了全球致力實踐的環保方向,不僅各國開始以日益嚴峻的環保及排放規範來確保目標落實,汽車產業也被半強迫性地跟進這樣的趨勢,一股「新能源動力」風潮便因應而起,而眾車廠亦期盼藉此機會從「加害者」洗白成「提倡者」的角色。 氣候脆弱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Forum)發起了格拉斯哥氣候緊急公約(Glasgow Climate Emergency Pact ),並要求各國開始每年做出氣候承諾(目前為五年一次),並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巴貝多(Barbados)總理 Mia Mottley 表示,對島國來說:「升溫兩度即為死刑。」未能為應對氣候變遷提供資金是「不道德的」。 周桂田表示,現今台灣仍以火力為主要發電方式,導致碳排量過高,他認為應該從產業方向檢討,並結合再生能源與節能。
零碳排: 科技業碳貿易壁壘
而其中,針對產品碳足跡進行追蹤,可以評估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對環境有多少影響。 本文整理完整的產品碳足跡與產品碳標籤概念,如計算方法與定義範圍,及對定義溫室氣體排放的範疇,最後告訴您進行產品碳足跡盤查能為企業帶來哪些好處。 在綠色能源發展上,王美花部長認為雖然過去的發展腳步較國外比起來起步較慢,從2016年起以「急行軍」速度發展綠能。 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衝擊,全球逾130 個國家宣示/規劃在2050 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及加拿大等國及歐盟已將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標明訂在該國法律,而我國碳管理的腳步亦依循著國際腳步逐步推展,表一為臺灣碳管制措施進程。 邀請您共同關注 COP26 最新消息,並與綠色和平一起督促政府及企業加速轉用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量,對應氣候危機,與全球環境守護者支持能源轉型,加快腳步走向 100% 再生能源,為您我及下一代守住升溫 1.5 度的臨界點,創造宜居、永續的地球家園。 零碳排2023 COP26 的首要任務,是讓各地政府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並在 2030 年前減少至少 50% 碳排放,以制止全球平均升溫在世紀末超越攝氏 1.5 度。
- 企業永續治理的邊界必須擴張到供應鏈上,共同追求整體的淨零排放,方能在零碳賽局降低掉單風險並爭取商機。
-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也越大,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工廠燃燒的石油和煤,以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濃度急速增加,增強了溫室效應。
- 你可能覺得淨零轉型議題遙不可及,但淨零排放路徑告訴我們,只剩不到 30 年的時間守住 1.5℃ 溫升防線,而臺灣起步的時間較他國晚了許多,更要急起直追落後的進度,否則我們將錯失產業轉型契機,承受大自然更殘酷的反撲。
- 自然的溫室效應是必要的,不然地球表面溫度將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存,上述的氣候改善目標,重點都在於減少人為擴大的自然溫室效應,阻止地球持續升溫。
此外,裕廊島也是星國吸引外資的重要戰略要地,超過100家跨國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與當地企業在該島設立製造據點與研發中心,產品可以直接就近供應馬來西亞與印尼市場;同時,完整的內、外部價值鏈,使新加坡在疫情發生時能夠快速生產各式醫療用品與口罩。 在「能源供給」面,工研院「工業製程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已與半導體大廠帆宣系統科技及亞氫動力合作,將製程中無法利用的副產氫回收再轉換為電力,以額外提供廠區每年數億度的潔淨電力。 在「環境永續」面,工研院「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技術」,捕獲產業製程煙道氣所排放之二氧化碳。 為達到永續發展,裕廊島規劃該島公司減少碳排放的五種方式:使用全球能源管理系統 (Glob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GEMS)、即時設備維護、主動冷卻、加強現有基礎設施。 其中,建立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基礎設施,以模組化的方式整合水利、物流倉儲、能源服務提供給當地設廠的業者,該做法的益處為可在每個模組中置入演算法或分析工具,追蹤能耗與碳排狀況,透過即時監測來降低碳排放。
零碳排: 汽機車電動化、碳匯多管齊下 減碳潛力逾7000萬噸
建議還稅於民的措施加上排富條款,將這筆錢集中移轉給低所得者,有助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提升民眾對政策的支持。 如成立監督機關行不通,可參考歐盟成立「氣候諮詢委員會」,雖然沒有審核碳預算的職權,卻具備監督和專業諮詢的智庫功能。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三、深度減碳輔導,導入淨零技術與新商業模式,提升整體產業綠色競爭力。 2.永續碳管理平台 零碳排2023 協助企業低碳製造與低碳設計淨零碳排目標在即,面對歐盟等國碳關稅的要求,臺灣許多企業在碳排計算、增加減碳能力上十分焦慮,工研院所開創之「永續碳管理平台」能提供企業一站式服務,並具備產品碳足跡盤查計算、跨產業資料庫以及智慧減碳設計三大核心功能,可線上計算產品碳足跡。 其中工研院藉由十多年來輔導上百家企業經驗,建立超過一萬筆本土係數資料,並且橫跨近20種產業類別的本土化產業應用資料庫。 企業可透過碳盤查了解產品碳足跡外,更可進一步導入工研院減碳技術,除了了解自身既有產品碳足跡,更可進一步從中找尋可用在產品設計的替代材料,重新設計新產品,目前預計四月上線,提供給各產業雲端服務。 我們不可能用現在的科技,解決30年後的問題,工研院已展開行動投入研發零碳或減碳的創新科技。
零碳排: 重要政策
然而,碳中和概念專注於控制驟增的二氧化碳(CO2),卻忽略了甲烷(CH4)、氧化亞氮(N2O)等暖化潛力更高的溫室氣體,取而代之的淨零排放(Net Zero)成為減緩氣候變遷主要訴求,目的在於讓所有種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削減量達到平衡。 零碳排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第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通過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和一些中歐轉型經濟體同意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平均減少6%至8%。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於今年4月份的民調發現,民眾對於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與政策普遍認知不足,高達77.5%的民眾完全不知道國際上淨零排放的資訊,而75.7%的民眾也對於國內自主宣告於2050年碳排放要減少到基準年(2005)的一半,完全不了解,顯見政策與民眾認知存在有相當大的落差。 在氣候談判中,專家、環境運動者及身處氣候危機第一線人士的觀察和參與很重要。 過去,綠色和平持續派代表參與 COP,這次也絕不缺席,在會議中,更要確保全球政治代表有聽進相關訊息與公眾訴求。 水泥業、鋼鐵業一直是最難減排的前幾大產業,艾伯格爾說,透過更有效率的使用建材,有機會在2030年減少10%的水泥、鋼鐵使用,對於建築減碳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零碳排2023 其次,建築能源必須轉為使用零碳排燃料,艾伯格爾分析,能源使用屬於建築碳排放的間接領域,若是將現有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轉向零碳排燃料,像是氫能、太陽能等,就能大幅降低碳排放。
零碳排: 溫室氣體排放源有哪些?直接、能源間接和其他間接排放源
總統指出,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為因應氣候變遷,國際上一股新的趨勢正在形成。 首先是歐盟,前年底歐盟提出了「歐洲綠色政綱」,宣布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此外,歐盟也預計要開始課徵碳關稅;接著是印太地區,去年日本、韓國及中國,都提出了淨零排放的目標時間。 然後是臺灣的重要夥伴—美國,在今天,拜登總統即將召開氣候高峰會,美國將在全球減碳議題上,扮演關鍵角色。 溯自2007年,歐盟對電子產品實施多項環保管制規範,包含禁限用有害物質指令(RoHS)、廢棄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耗能產品或能源相關產品指令(EuP或ErP)、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指令(REACH)等,形成了綠色貿易壁壘。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討論會議上指出,資源效率的提升是實現氣候目標不可或缺的策略,結合氣候和資源效率政策的系統性做法可帶來許多效益,包含到2050年每年可創造預估 2 零碳排2023 兆美元的經濟效益,這將能抵消大規模氣候行動所需花費的成本。 又稱碳標籤(CarbonLabel)或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 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 政府除了提出「2025非核家園」外,也開始制定2050淨零碳排的執行計畫,除了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外,從製造業、運輸、農業到住宅,都需要提出系統性的減碳政策。 群光(6412)宣布以群光電子集團名義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於2030年在台灣總部及全球營運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全面達成範疇二(外購電力)定義的碳中和,並定下於2050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
零碳排: 「零碳排」?「碳中和」?減碳專有名詞傻傻分不清楚?
而為了落實公正轉型精神,國發會也將召集組成公正轉型委員會,聯合12項關鍵戰略主責機關與勞動部、原民會成立推動小組,確保在轉型路上「不遺落任何人」。 其餘戰略規劃,針對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戰略,交通部表示,會在2030年達成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電動小客車市售比達30%、機車35%。 同時,也搭配電力系統改善及儲能建置,目標2030年儲能系統建置5500MW,並提高智慧電表建設至600萬戶等。 而節能更是2030年前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工業、商業、住宅或是運具等各大部門共同參與,節電量中期目標要達345.7億度、節熱227.3萬公秉油當量。 各個國家因為產業或經濟活動的類型差異,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類型可能也有所不同,以紐西蘭為例,由於其經濟模式以畜牧業為主,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起能源業、工業就會來得更高,而排放的類型中甲烷所佔的比例也比其他工業國家來得更高,相對地,每個國家也因此建構不同的減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