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公民權」,指人民有參與國家事務決策、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及要求政府說明施政狀況、方針等的一系列權利。 而在這之中就包含了前面提到的「參政權」、能自由組成人民團體的「結社權[12]」、以及參與集會遊行的「集會權[13]」等權利。 在我國,參政權並非每個國民都擁有,而是必須成年或滿一定年齡後才會取得參政權。
資格性選舉選為普選之反義,意即選民之投票資格不均等,依其等級而定(如高收入者較低收入者有較多的選票)。 因而在限定範圍內者方具投票權,通常以財產為判斷基準,但仍可能作為全面性選舉,只要眾人皆符合其限定資格。 平等選舉意指票票等值,不因投票人之收入、財富、或社會地位等條件而有所差異。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投票年齡: 選舉制度
首相安倍晉三在二O一二年競選時,就將「降低投票年齡」作為首要政見,並積極推動。 參議院在二O一四年及二O一五年分別通過《國民投票法》及《公職選舉法》修正案,並於二O一六年參議院選舉時落實。 日本政府在一九四五年公布新憲法投票年齡,從二十五歲下修到二十歲後,歷經七十一年,才再次下修投票年齡至十八歲。
除了照顧者的自我察覺,外在環境如何給予足夠的支持、接住每一位照顧者的需要也很重要。 為深入了解照顧者的需求,伊甸基金會透過定期調查,針對身障照顧者的照顧現況、壓力來源、資源需求以及未來擔憂等面向深入研究。 一段時間下來,大姊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疲於奔命,就算心力憔悴,還是沒能給予阿廣最好的陪伴與照顧。
投票年齡: 提出與批准
不僅如此,許多國家更對有犯罪前科或有精神病歷者具差別待遇(詳下),有時甚至有階級或人種上的歧視。 這個時候,全美只有4個州所規定的選舉權最低年齡低於21歲[注 1][6]。 這一裁決意味著該法令僅對聯邦選舉有效,且各州必須讓年齡在18至20歲之間的公民可以僅在聯邦選舉期間進行投票[7]。 調降選舉權年齡及相關的修憲問題,其實討論已久,只是近來又因國會的討論及修憲提案而浮上檯面。 本文所討論的相關問題更在今年(110年)台大法研所的憲法考題中出現,相信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若認為前開對於憲法第130條的不同解釋稍嫌牽強,而認為修憲較為妥當,我們亦不妨嘗試突破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可謂「幾近客觀不能」的全民複決門檻,去思考本條違憲之可能性。
10年前左右台灣的民調顯示,不管哪個年齡層的人都不認為18歲年輕人有足夠的判斷力行使投票權,這樣的憲法更加深了我們對年輕人「沒有判斷力」的刻板印象,也造成社會對年輕人的不信任。 綜合日媒報導,日本眾議院在4日下午的全體會議中,表決通過《公職選舉法》修正案,將選舉權的年齡限制由現行的「年滿20歲」下調至「年滿18歲」,修正案最快在17日經參議院審議通過,並於明年參議院選舉實施,未來的地方選舉也適用。 預計明年選舉18歲和19歲未成年人加入後,會增加約240萬名選民。 日本社會朝野上下齊心推動下修投票年齡以及首投族選民教育行動,也獲得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來自約旦、三十二歲的Alhendawi的肯定與讚許,他甚至呼籲「不要只將年輕人當作選民,更需要看作是合作夥伴,以及能夠制定政策的人」。 但還是有不少年輕人或學生團體鼓勵首投族參與關心政治,包括:YouthCreate’ivote’SEALDs、選舉公報.com等。
投票年齡: 世界各地選舉權之變革
惟慕尤丁表示,該支持是有條件的,包括需保留土團黨12名內閣部長的職位[7]。 為了穩定國家政治、專注全力抗疫、恢復國家經濟的目的,國陣和國盟執政聯盟與希盟在野黨隨著在9月13日簽署《政治轉型及穩定諒解備忘錄》擱置政治歧見。 行動方案 一、將《憲法》一三○條「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修為「年滿十八歲者」,立法院通過後再交付公民投票複決。 日本是全世界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日本國會早在二OO九年就委託智庫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發現在政治上伴隨高齡化及少子化的社會發展趨勢,高齡選民比率持續上升,導致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民間團體多年來不斷倡議,希望民法成年年齡從現行的20歲,下修為18歲,朝野立委也分別提出修法版本,呼應社會期待。 而從結果來看,近年對於擴大選舉資格影響的研究,結果確實都呈現正面態度。
2020年12月24日,民進黨在立法院以人數優勢通過包括從2021年1月1日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相關原產地標示規定以及台灣豬農不得使用瘦肉精等九項行政命令[37][38][39]。 投票年齡2023 在歷史上,曾有多群的人民,因隸屬於封建領主或其他原因不具備自由民的身份,而不獲選舉權。 這種排斥性的作法有時在選罷法中有明文規定;有時以表面上無涉於排除選舉權的施行細則行之(例如,美國南方在權利法案制訂之前,曾以人頭稅與識字要求排除被解放的黑奴的選舉權)。 有時某些群體是有選舉權,但因選舉制度或政府體制上的因素使其選票與其他群體並不等值。 修憲複決公投是否有機會綁11月26日九合一大選,陳朝建說,中選會將於收到公告滿半年的立法院函文後,經由中選會委員決議相關事宜。
投票年齡: 民主
在東亞地區,由於當地文化普遍認為年輕人是直到20歲才算成年,也才擁有完整的權利義務。 投票年齡 以投票權在日本的發展為例,日本從19世紀末大日本帝國憲法以來,過去只有25歲以上有繳一定金額稅金的男子才有投票權,後來在70年前修正成不分性別20歲即可投票。 70年後的今天,日本再次將投票的年齡上限下修為18歲,目的就是為了讓年輕的世代有更多參與政治的機會。
雖然我國憲法第17條規定:「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但若結合憲法第130條來觀察,較直接的文義解釋是:憲法本身已對享有選舉權的主體設下了內在的限制,只有年滿20歲的國民始享有選舉權。 而因為這樣的限制是在憲法位階上,故若欲使未滿20歲的國民享有選舉權,就非得修憲不可;若僅單單修改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11條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4條,使年滿18歲的國民即享有選舉權,則該修改後之法律即違反了憲法優位原則,因牴觸憲法上的限制而屬違憲之法律。 為了降低公民權門檻,此次修憲案直指憲法第130條提及的年滿20歲有選舉權,年滿23歲有被選舉權之規定。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在校園組織受到管控之下,社群媒體則提供了另一個串連與行動的可能。 在連署網站「Change.org」的日本版上,也不時可見如「反對制定限制遊戲時間條例」、「應在中小學設置冷氣」等由年輕人發起的網路連署。 而在全球遍地開花的氣候運動青年團體「Friday 投票年齡 For Future」,其日本版也透過網路串聯,經常發起同時舉牌抗議等全國性行動,也活用群眾募資,籌集成員出國參與相關會議、行動所須之資金。
投票年齡: 公民權修憲案投票資格
事實上,照顧者必須培養「照顧意識感」、主動向外尋求支援,才能解決自己與身障家人所面臨的困境。 報導提到,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表示,改定投票日期因不可抗力情事所致,因此投票權人名冊編造基準日,仍應依原投票日計算。 投票權人名冊經公告、更正後即為確定,投票權人人數公告,目的是為了讓民眾知道公投案投票計算的基準數,因此在改定的投票日3日前,即12月14日,會公告投票權人人數。 不過,根據《聯合報》報導,中選會今(4日)回應,依《公投法》第24條準用《公職人員選罷法》第20條規定,投票權人名冊編造基準日是定在投票日前20日。 至於公投如經改定投票日,投票權人名冊編造基準日是要依原投票日或改定的投票日計算,均未有明文規定。 根據中選會7月2日發布新聞稿,8月28日公投雖然改到12月18日舉行,但投票人仍以8月28日前有投票權者為限,且投票權人名冊在8月8日就會編造完成,等於只要8月8日前未滿18歲,就無法參加本次公投。
日本眾議院於二○一四年五月九日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投票年齡將於四年後,從年滿二十歲下調至「年滿十八歲」。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統計,全世界二三五個國家或地區中,有二一六個投票年齡低於二十歲,其中奧地利等六國十六歲,印尼、北韓等四國十七歲,歐洲、美國以及泰國、菲律賓等開發中國家,共約二○五國都是十八歲,韓國為十九歲。 目前只剩台灣、日本、巴林、喀麥隆、諾魯都是二十歲才能投票;四年後,日本也將退出這個落後行列。 就世代正義而言,台灣人口老化情況嚴重,三十年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僅四.
投票年齡: 公投綁大選公投
依斯邁沙比利領導的政府也受到執政聯盟部分派系越來越大的壓力,其中由巫統極力推動,試圖利用近期有利於形勢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 而在國盟12位部長向國家元首致函拒絕提前選舉,以及國盟主席慕尤丁因經濟問題公開批評政府後,依斯邁沙比利以有關行為損害了內閣的和諧,從而削弱了執政聯盟的團結精神於10月10日宣布解散國會[8][9]。 2021年7月,慕尤丁為了緩和國盟政府和巫統之間緊張關係而採取提拔兩名巫統內閣成員,即將依斯邁沙比利從高級部長晉升成為副首相;而原任外交部長希山慕丁則被晉升成為高級外交部長,但最終未能安撫成功,反而使巫統9位內閣部長與其黨主席阿末扎希產生對立。 而國盟政府因為違憲爭議,即政府自行撤回緊急條例及最高元首罕見回應尚未同意撤銷,受到巫統主席阿末扎希領導的派系展開倒慕行動,以及在野黨希盟對國盟的政治壓迫。 儘管慕尤丁對此向希盟議員釋出橄欖枝,破天荒提出跨黨派合作獻議,但都被一一拒絕。 依斯邁沙比利最終在獲得國會下議院114名議員的支持下擔任第9任馬來西亞首相,使國陣在失去一屆政權後重新執政。
正當台灣今年為了要開放18歲公民權,而挑戰高門檻的修憲複決之時,日本在2015年修改《公職選舉法》,將選舉權從20歲調降至18歲,早台灣一步實現了18歲公民權。 該次修法的目的,除了符合國際潮流,並讓政治更加反映青年民意之外,更重要的是以推動修憲為目標的執政黨自由民主黨,將修憲公投的投票年齡訂在18歲,與《公職選舉法》間出現了不一致,因此決定連帶調降選舉權年齡。 現時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投票年齡是18歲,但在投票權這個概念最初在民主社會提出時,當時普遍的投票年齡是21歲,甚或更高;而在東亞地區的日本、大韓民國、中華民國,由於當地文化認為年輕人到20歲才算成年,所以投票權亦相對在20歲時就已給予。 197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紛紛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而香港亦在1990年代初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韓國、日本和马来西亚已修法將投票年齡降至18歲,新加坡則把投票年齡維持在21歲,是东南亚唯一一个投票合法年龄在21岁的国家[1]。 然而,隨著臺灣人口老化、人口負成長[14]的狀況日益嚴重,民間團體希望透過放寬公民權年齡限制,來讓更多青少年參與公共議題討論,而不致讓社會議題成為高齡者專利[15]。 雖然公民投票法已經於2017年下修,並於2018年正式施行,但由於選舉、罷免兩權涉及憲法的修正,雖然在2015年時曾有想要修憲,但最終因不在籍投票爭議無疾而終[16]。
投票年齡: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投票?
舉例來說,維也納大學兩位政治學者在2020年的一份研究裡,分析奧國降低投票年齡後的5次選舉調查資料,發現16至17歲年輕人投票率高於18至20歲者,且接近整體投票率。 投票年齡2023 《憲法增修條文》規定,修憲案經院會表決通過,公告半年後,應該在3個月內投票,不受《公民投票法》限制。 目前《憲法》將投票年齡規範在本文第130條:「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二十三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
- 也就是說,雖然確實有年輕人參選比例上升的狀況,但年輕人以外,40歲以上的參選人年齡層可能也跟著提高了,才會帶著年齡中位數往上。
- 張玳瑋認為,民法成年年齡下修18歲,不只是自由開放的台灣,承認18歲的青少年是擁有自主意識的主體,更是從最基本的「日常決定」開始,讓「青少年」成為能夠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
- 或許是眼見年輕人投票率拉抬有限,日本學界近來對於「老人政治」的警告愈喊愈大聲,今年7月的日本參議員選舉前,一份由日本東北大學高齡經濟研究所所長吉田浩所發表的研究,因為以具體量化的數字分析老人政治之弊,而獲得了日本國內及國際間的重視。
- 由於日本的《公職選舉法》相當複雜而嚴格,當校方或政治人物質疑學生的言論或行動,例如張貼關於公共議題的海報,或訪問當地候選人等等,有「違反公職選舉法之虞」時,無論有沒有道理,都會造成明顯的寒蟬效應。
- 依據憲法第17條[2]的規定,我們常聽到的「選舉[3]」、「罷免」、「創制[4]」、「複決[5]」等權利都是屬於參政權的一環。
-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在校園組織受到管控之下,社群媒體則提供了另一個串連與行動的可能。
- 林彥廷呼籲,應修法與評估降低各法規中的年齡門檻,並儘速完成保障不限年齡結社自由的《社會團體法》立法,讓兒少、青年權利不再因陳舊法規受到限制。
[30][31]經濟部和中油動用許多資源宣傳三接不會傷害藻礁,卻在公投前夕被一張現場照片踢爆[32],引起與論嘩然。 國民將行使公投複決權,決定是否同意憲法調降公民權門檻,未來只要年滿18歲即可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參與公民投票,以及被選舉之公民權利。 近年日本年輕人對台灣的注目漸增,除了美食與旅遊外,也有許多日本高中或大學的師生開始注意到台灣的青年公共參與。 筆者不只一次被日本學生詢問:「台灣學生討論政治不怕被同學批評嗎?」、「不會影響升學嗎?」、「大多討論哪些議題呢?」等問題。 透過這些對話,日本學生往往會發現,並不是只有他們才會在公共參與上碰到同儕壓力、升學主義等阻力,但在台灣乃至其他國家,仍有許多跟他們同齡的人,勇於突破困境,希望讓社會變得更好。
投票年齡: 公投延後112天 恐影響近7萬名首投族權利
在過去白色恐怖年代,有許多學生因組讀書會或社團,而被捕入獄甚至是犧牲生命;歷史上幾次學運,也推動台灣的民主深耕,但青年學生卻因為法律上年齡的限制,而被排除在公民參與之外。 想像一個18歲考上大學的北漂青年,不能租房、不能辦助學貸款,可以買樂透、卻不能買運彩 ,18歲可結婚,但不能組社團,這些都是日常限制。 時代走到這裡,大家今天坐在這,這位同學剛剛說,他下課回家想買ps4回家玩,但不能自己去買,凸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造成的諸多不便。 2014年,因應修憲組成『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推動18歲投票權修憲案。 當年部分政黨籲將「核四是否要插入燃料棒運轉」議題交付公投,並主張擴大海外台商的不在籍投票。 國民黨為為爭取年輕人選票,在這一次的18歲公民權公投中,也表態贊成,但外界認為宣傳力道並不積極,甚至被踢爆在國民黨的LINE群組截圖對話,運作大家針對18歲公民權公投票不要領票,是否引發反效果造成年輕人反感,也成選戰觀察重點。
例如神寶醫資聯手微軟(Microsoft)推出的「Pixsee Play & Pixsee Friends AI智慧寶寶攝影機與互動玩具套組」,就是目前市面上同類型的產品中,少數擁有頂尖的資安防護規格的品牌。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像是買手機、租房子、簽契約、開銀行帳戶、辦信用卡、貸款、申辦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等商業行為,過去以往限制行為能力人都需要經過法定代理人同意後才能進行。 臺北市政府希望透過青銀換居計畫,讓長者開啟更多采多姿的下半生,青年獲得適居的居住空間,達到青銀共好,成就彼此的幸福人生,共同沐浴在宜居臺北的友善陽光下。 社工林先生有3個小孩分別為升國二生、升小六生、3歲幼兒,他希望在自己繁重工作之餘,能妥善照顧妻兒,並就近關照住在信義區的母親,尤其母親居住處將要面臨都更計畫,到時候就必須接母親同住才放心,因此3房2廳格局是他租屋的必要考量。
投票年齡: 總統直選
2022年馬來西亞大選 (馬來語:Pilihan Raya Umum Malaysia 2022,英語:2022 Malaysian General Election)是於2022年11月19日舉行的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第15屆選舉。 此次選舉共競選222個國會席位中的220個國會席位(除巴東色海以及峇南因候選人不幸離世及水災而延遲選舉)及117個州議會席位(霹靂、玻璃市、彭亨、和沙巴州議會布加雅補選)亦於同日舉行。 [3]上屆第14屆國會於2022年10月10日解散[4],根據《馬來西亞聯邦憲法》,馬來西亞需要每隔5年舉行一次選舉,除非首相向最高元首提出提早解散國會,抑或是對首相的不信任動議通過。
但隨著日本進入高齡社會,「銀髮政治」的惡浪洶湧襲來,民代開始偏向討好高齡選民,年輕選民則對政治更形冷感。 2012年,安倍晉三當選首相,陸續通過《國民投票法》及《公職選舉法》修正案,確認18歲以上即可擁有投票權,到了2016年7月參議院選舉,日本滿18歲的青年們,首次可透過投票傳達聲音。 據推估,台灣將在2019年老年人口將超越18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但直至今日,下修投票年齡在政策面的進度仍為零。 由於《憲法》一百三十條明文規定「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因此欲把投票年齡下修到十八歲,恐涉及修憲。 但修憲門檻非常高,修憲案須經四分之一立委提議,交付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審查,在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出席立委四分之三投票通過後,公告半年,再經公民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須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才算通過。
投票年齡: 世代剝奪 銀髮政治 掠食青年權益
儘管普選是最好的方式,所有的民主國家都對選舉人有年齡制,禁止未達合法選舉年齡的國民投票。 選舉年齡在全世界並不一致,不但各國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內有時也有不同標準,一般介於16至21歲之間。 然而,在有些國家,仍隱含這樣的限制,即要求選民必須有居住地方能投票。 這樣的要求實質上限制了許多未租賃或擁有房產者,如無家可歸者,行使公權。
藻礁公投大專院校召集人、東海大學景觀系學生謝瑞恩表示,2018年《公投法》修法通過後,公投投票年齡才從20歲改至18歲,今年公投延期舉辦,中選會卻沒有把延期期間年滿18歲的人口列入造冊,有違《公投法》第7條年滿18歲公民有投票權的意旨。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指出,未來一旦18歲公民權通過,青年票可以立即成為政治人物的誘因,促使各大政黨花更多時間精力來關心青年事務,諸如高房價、過低薪資、校園霸凌、心理健康等。 各政黨力挺公投過關原因不言而喻,就是為了爭取更多年輕選票與青年認同,首先是「百年老店」國民黨,在2005年身先士卒,由時任立委丁守中、盧秀燕等人,拋出修憲調降投票年齡的法案。 本週登場九合一大選不只有縣市長、議員選舉,還有18歲公民權修憲投票。
投票年齡: 選舉政見
不同於青年自己起身爭取權利的台灣,在日本,作為執政黨推動修憲副產品的18歲公民權,面對數十年來已是「去政治化」冰凍三尺的校園,是很難立即有所突破的。 但反過來說,當一張選票被交到青年的手中時,政府即便只是做做樣子,也不得不多開放一點空間。 即便當事人一開始感受到的是困惑或壓力,也仍舊有可能成為新的空間中,讓公共意識萌芽的起點。 「增加年輕人的社會參與,是對未來的重要投資。」因為這句話,選民高齡化的日本2015年終於下修投票年齡,但在台灣的青年們呢? 他們不能獨自開戶、不能獨自辦門號,甚至連「勇敢表達自己想法、聲音」的權利也沒有。 由日本朝野主要6個政黨在今年3月共同提出的將投票年齡從20歲降為18歲的「公職選舉法」修正案,於6月5日經眾議院通過後,終於在6月17日獲參議院全體「一致同意」通過,並預計於明年夏天舉行的參院期中選舉首次適用。
日本媒體指出,世界民主國家的主流是「18歲有選舉權」,如今日本也終於能跟上國際的腳步了。 黃郁芬表示,目前全世界有投票權的國家,超過九成都把投票年齡設定在18歲,這些青年有投票權,也要負擔國家的義務,所以無論是以權利義務對等的角度,或是國際民主趨勢的角度,都沒有反對18歲公民權的理由。 「這幾份研究的結果都滿一致的。」王宏恩解釋,「主要都是說,至少在奧地利,投票年齡下修後,年輕選民的表現並不會比其他年齡層差。」且不只是年輕人,王宏恩指出,許多政治學研究也分析女性、少數族裔獲得投票資格後的表現,同樣呈現正面結果。 王宏恩說:「這就是當真的給人們權利後,他們就會開始去主動蒐集資訊。」因此,過去認為「年輕人不適合投票」的研究,可說是逐漸被推翻。 楊佳恬觀察,整體而言,奧地利當年對投票年齡下修的反對聲浪並不大,一方面是因為奧國在中學課程裡就有「政治教育」的概念,各學科都鼓勵學生討論公共議題;另一方面,彈性的教育體制,讓許多16歲的年輕人已有工作經驗,被認為具一定的社會歷練。 歐美國家推行18歲公民權近半世紀,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也陸續於2016及2020年將公民權年齡調降至18歲,台灣這次是否有機會跟上世界民主潮流,讓18歲青年未來也可以行使公民權利,只有待當日投票結果分曉。
投票年齡: 支持伊甸「身心障礙者服務計畫」,陪伴身障家庭安心慢老!
2021年5月14日,中選會宣佈公投綁大選正式成案,成為公投的第19案[47]。 現行公投法規定,公民投票日定於8月第4個星期六,自110年起,每2年舉行1次,中選會下午透過新聞稿表示,憲法修正案的複決,憲法增修條文已明定辦理期限,不適用公投法規定。 最初的憲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多大年齡的美國公民(這個時候的美國公民只是指白人男性「自由人」)可以擁有選舉權,因此各州對此的規定並不一致。
投票年齡: 公民連署選舉政見
綜觀各縣市對「18歲公民權修憲案」的支持度,以南部地區較高;反觀,離島地區的支持度較低,金門縣部分地區的反對比例更將近7成。 另外,修法前男女最低結婚年齡不一致,原本可結婚年齡女性為16歲,男性18歲,依照「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法律要有最低結婚年齡的規定,法務部因此也將民法980條的結婚年齡,統一修訂男女性結婚年齡為18歲;訂婚年齡則是17歲。 《遠見》爬梳了大至縣市長、小至村里長候選人的數據,從年齡、性別、參選人數著手,並將結果用數據圖表呈現,帶你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次選舉。 在英語,19是最後一個以「-teen」結尾的數字,所以19歲亦被認為是青少年階段的完結。 由於18歲為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成年年齡,因此18禁的作品也常用作指稱一些含有色情、暴力內容而不適合兒童的作品,如十八禁遊戲、十八禁動畫等。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台灣約有48萬戶身障家庭正面臨「老老相依」的脆弱處境,其中更有不少照顧者正獨自承受著照顧、經濟、未來規劃等龐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