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由辜公怡直接接替辜成允在台泥三寶的董事席次後,深化接班意味不言可喻。 台泥(1101)除了水泥,也跨足綠能,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從水泥到綠色能源,台泥在張安平領航下,一步一腳印,踏上能源轉型之路」,謝金河強調,「台灣的企業領袖中,張安平不多話,但是他每次說出口的話都很有重量。這些年他談永續,環保,節能,最有先見之明」。 今年也是台泥成立 75 周年,張安平表示,每年都是新的開始,除了海外事業陸續進行外,集團旗下能元科技也在開發新電池,花蓮和平 DAKA 的二期計畫也持續推動,「老樹要長出新芽」。 此外,台泥轉投資的電池芯廠能元科技,去年8月攜手集團旗下台泥綠能,一舉奪下台電儲能設備採購案大單,在得標的5家廠商中,是唯一與TESLA同等,贏得最高服務容量的國內廠商,目前正加緊腳步,深耕儲能與電動車二大領域,未來隨著技術持續突破,可望成為集團一大支柱。
台灣水泥公司11月10日召開董事會,通過將由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程耀輝出任台泥新任總經理,人事案已於11月21日生效。 這是台泥自前任總經理李鐘培卸任之後,另一位出自金融業延聘而來的新總經理,台泥的高階主管人事任命,近年來兩次向金融業取才,外界一致認為,這與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推動企業團轉型工程有莫大關係。 台泥今天舉行「GEMMA好回收好和平 今嘛行動吧!」啟動儀式,張安平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展望今年景氣,肺炎疫情影響持續,今年不是簡單的一年,雖然疫苗已問世,但施打需要時間,預估疫情大概還要1年才能解決,認為水泥業今年依然是比較辛苦的一年。 不過,張安平也直言,疫情對觀光業影響較大,因為全球交通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但也藉此給觀光業一個壓力突破,在產業差的時候須思考如何活下去,這樣才會有競爭力。
台泥張安平: 日本核處理水將排海 中國日料店業者擔憂陷困境
謝金河強調,「從水泥到綠色能源,台泥在張安平領航下,一步一腳印,踏上能源轉型之路,台灣的未來也必然朝著這個方向邁進,台灣最老牌,股票代號1101的台泥做了最佳詮釋」。 台泥自2003年前董座辜成允領軍以來,向來是由董事長兼總經理,業務管理和財務大權集一身,辜成允既具備財會專長,那個時期也正是中國大陸水泥市場大幅擴張的年代,他本人親自奔走大陸各地開疆闢土。 辜成允意外辭世後,張安平接棒初期未打破慣例,仍然一人身兼董總兩職,直到李鐘培接總經理後,才算打破十多年慣例。 台大校方還在今年度財務規畫報告書中指出,未來投資原則除了個股,連所投資基金中含有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爭議性之公司持股,單一個股持股也不得超過5%,基金總持股不得超過20%,否則也將贖回基金。
為了他口中這項「沒有賺錢,只有責任」的案子,一九年和二○年,張安平三次到花蓮向反對居民溝通,一九年在公聽會場外淋了十分鐘大雨,二○年在說明會上更率領高階主管九十度鞠躬,為溝通不足道歉,親赴前線,每次都成為焦點。 台泥張安平2023 張安平建議,首先,「碳足跡一定要先做」,台泥早已啟動產品碳足跡專案,了解盤點碳足跡相當耗時。 但很多中小企業根本不清楚碳足跡,若在各方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政府要依照何種憑據收取碳費。 他並強調,反對一刀切下的碳稅,若減碳模範企業與一般企業課徵相同的稅,「最後就會沒有人要減碳」,且業者也會將碳費成本轉嫁至終端消費者,有失碳費美意。
台泥張安平: 目標600公噸 台南文旦加工果收購啟動
對台泥而言,這些行動、發展策略的背後,是人類與能源之間,重新建立友好新關係的期望;這也是為何台泥要致力達成2030、2050年的減碳目標。 儲能項目也是成績斐然,去年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台泥一舉躍升全球第四大儲能公司,在全球26個國家都有案場,預計今年年底時全球儲能建置量將超過400MWh,2024年時再增長到2900MWh。 台泥已提出一套100%減碳排的策略,包括使用替代原料及替代燃料,能達到減排50%;導入溫室氣體盤查等工藝改善,能減排3%;透過碳捕捉技術減排10%;計畫造林超過4個台北市的面積來實現減排5%,以上共能達到68%的碳排。 這一次接任台泥董事長,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繼往開來,除了遵循和執行辜成允生前已規畫好的方針,面臨的更是水泥業在全球暖化挑戰下的原罪,不論是產業升級或轉型,都極需改變。 除了去年7月以近45億元併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更名NHΩA.TCC,去年12月,也投資15.1億元取得了飛宏科技近10%股權,爭取全球市場的充電設施商機。
其實,台泥早在一五年底,就在中國貴州啟用水泥窯代燒垃圾,技術設備都已經到位。 眼前這個案子不是難在技術,而是難在「台灣最後一塊淨土」花蓮燒垃圾的環保反對聲浪。 日經分析,半導體廠投資額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投資需求已提前滿足;美中競逐科技霸權,各國也紛紛端出振興政策等來加強半導體生產,市場研究機構Omdia分析師南川明警告,10至14奈米半導體產品有供過於求風險。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曾多次強調,自己經營觀念老派又保守,他旗下的企業,也多是重資產、高流動比率、低負債比的經營策略。 早在今年2月底,疫情爆發之初,台泥董事會就決議發行高達300億元的無擔保公司債,提高現金流因應未知的疫情變化。 簡單來說,台泥近年研究各種減碳方式,發現若能使用替代原物料,降低水泥熟料的使用比例,便可加快減碳。
台泥張安平: 大亞集團擴大綠能布局 未來3年裝置量上看500MW
張安平院士,現任台泥企業團總執行長、台泥董事長、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為兼具人文底蘊與創新經營思維的企業家。 張董事長帶領台灣水泥業龍頭台泥,實踐企業與社會的溝通,將循環永續設為發展目標,致力成為產業與自然並重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 張董事長為創新型舵手,在不同領域間跨域整合,他創辦中國嘉通、中信證券、雲朗觀光集團等多家企業,事業版圖橫跨水泥、軟體、網路、證券、媒體、觀光飯店業,迄今累積逾40年的產業歷練。
談到台灣對外經貿,張安平說,「台灣多久沒有跟人家簽貿易合約,雙邊的WTO死掉了,以石化業機械零件業為例,和韓國相比,台灣到歐洲和東南亞的關稅差5到10%」,「台灣根本沒有能支撐這麼大價差的競爭力」,台美貿易協定沒有任何一項跟實質關稅有關。 生前在談論生硬、嚴肅的議題時,辜振甫習慣穿插一些小故事,他曾用一則故事比喻如今台泥的課題─企業轉型。 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地熱、海洋能等項目,台泥已經全面展開,發電建置容量將從今年的85MW,持續倍增至2025年570MW。 張安平堅定地說,2025年綠能事業會是台泥重要收入之一,這幾年做的就是為轉型打基礎,綠能的輪廓也愈來愈清楚。 這一年法說會上,他就揭露了台泥轉型升級的藍圖,預告台泥將不只是水泥製造與銷售公司。
台泥張安平: 相關貼文
張安平表示,台泥去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已經相對比較減緩,但從疫情發展、施打疫苗進度等面向觀察,疫情大概還要 1 年才會解決,今年不會是簡單年,還是比較辛苦,但該賺的錢還是要賺。 至於近日掀起的AI浪潮,張安平表示,AI將是人類未來很大的改變,台灣企業態度不能保守,一定要擁抱和使用AI,並學習與AI溝通的技巧,並留意AI所衍伸的資安問題。 張安平說,對台泥而言,今年是近十幾年來最困難的一年,尤其能源價格倍數成長,加上中國水泥消費快速減少,造成經營壓力嚴謹;不過他相信,即使現在烏雲密布,陽光將從雲層縫隙中探進光線,在對的方向出現silver lining,就像烏雲鑲了銀邊,帶來「雲開見日」的希望。 根據台泥法說會資料,假設碳交易條件為碳配額逐年下降,且碳交易價格逐年增加,企業會透過減產、減排或是購買碳權等方式,因應碳排新標準;台泥認為,碳交易能透過市場機制,獎勵減碳績效佳的公司,對於碳排總量能有效降低。 台泥高雄小港鋰電池工廠今天舉辦動土典禮,張安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贊成實施碳權、碳稅和碳交易,「碳本來就該有價格」,若碳沒有成本,恐怕難降低碳排。 不過,政府必須端出配套措施,也呼籲別將碳稅視為一般稅收,碳稅要用在解決「碳問題」,而非用於其他預算。
台泥從傳統的水泥業,到處理廢棄物、使用替代原燃料,不僅讓水泥業也可以成為幫社會解決問題的產業,也能達到減碳效果,當然也節省成本,因為替代燃料成本僅有煤價的1/3到1/2。 總計到2023年台泥在台灣及大陸處理的廢棄物量將超過1000萬噸,替代燃料使用量超越130萬噸,減碳量超越100萬噸。 低碳水泥、資源循環及綠色能源,是台泥未來10年發展的主軸,並開始從高配息的高殖利率股公司,轉型成以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概念股,未來將邁向「科技成長股」。
台泥張安平: 台泥張安平,大秀轉型成績單:營收三成已非水泥
乍看之下,台泥企業團投入電池、做綠能,看似和水泥本業無關,但張安平強調,做低碳環保、綠能的源頭和基礎是和水泥有息息相關。 台泥的本業是水泥業,從原料石灰石(碳酸鈣)產製成水泥過成一定要高溫加熱,不論是用燃煤、燃氣或燃油,都不可能做到零碳排,也就是從現行的技術,水泥業自己無法達到碳中和。 過去我們過度重視經濟的成長,還有所謂的市場運作,而忽略了對大自然所有的生物應該有的關懷,也隱藏了企業追求進步的同時也必須要付出外部成本的代價,消費者同樣也要付出一部分外部成本的代價。 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了人類以及人類所馴養的動植物,地球的生態是無法支援人類生命的發展。 台泥張安平2023 透過水泥窯協同處理(Co-processing)技術,1300度的高溫可分解焚化爐無法處理的戴奧辛,將大多數人類生產的廢棄物無害化,成為再生資源,以替代水泥原料和燃料。 累積過去多年的研究,張安平透露,台泥已對能源以及廢棄物的處理有一點了解,盼能為社會、能源、以及廢棄物複雜的關係間,建立適當的切入點。
除了協助民間處理生活廢棄物、促進水泥廠內循環經濟,台泥在各項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建置上也有斬獲,先在彰濱建置全台首座大型光電、風電共存的再生能源電廠,接著預計在嘉義打造超過60公頃的漁電共生案場、在台東紅葉村建置地熱發電基地等。 把水泥版圖推向全球化、國際化,2018年台泥宣布與土耳其SANKO Holding A.S.公司進行土耳其市場策略合作開發。 張安平表示,投資土耳其OYAK集團,是邁向全球化的一大步,台泥的方向是透過這個歐亞樞紐平台,把集團勢力向南歐、非洲、中亞、巴爾幹半島延伸,爭取總人口數12億的市場商機。 台泥今年第一季合併營收229.7億元,較去年同期220.3億元還是成長4%,主要就是過去五年的佈局展現初步成果,水泥營收下降3%,但新增了來自NHOA、能元科技、台泥儲能的營收貢,等待未來新能源案場陸續建置完成,可望挹注獲利。 其次,在能源方面,台泥已投入多項綠色能源發展,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洋等。
台泥張安平: 服務
在醫學上,近年有許多醫生建議將冥想作為練習全面疼痛管理計畫的一部分,像是在一項超過6400名參與者的研究裡就發現,冥想可以減輕手術後、急性或慢性疼痛患者的感受。 研究團隊發現,冥想可以透過不帶批判的觀點,檢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力,這能提升自我意識,進而讓自己更有自尊。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發現,冥想的正念可以幫助人們專注於當下,進而提高對日常生活和其它任務的注意力,而且正念和處理新訊息之間存在著聯繫。 研究發現,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和腦波圖,可以發現人們在冥想的過程中,大腦和身體有極大的變化,且能將情緒導往正面、積極的方向。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你我,往往都會面臨不同形式的壓力,汲汲營營的忙碌工作、生活開銷的經濟重擔、背負各種貸款的無奈,加上人際關係的經營和感情上的不和睦,都會讓人感覺徹底崩潰。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18年資料,水泥業是全球第三大工業能源消費行業,而且是工業部門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業,約占全球排放量7%。
- 當年,與板橋林家 、霧峰林家並列台灣三大地主家族的鹿港辜家,擁有水田、旱田、山林、鹽田共3,700甲,土地改革後僅剩3甲,辜振甫非但不怨,還受命承辦台泥移轉民營的工作。
- 在全球疫情衝擊之下,台泥2020年稅後純益250.99億元,比前年成長3.7%,續創獲利歷史新高。
- 儲能項目也是成績斐然,去年收購義大利儲能公司,台泥一舉躍升全球第四大儲能公司,在全球26個國家都有案場,預計今年年底時全球儲能建置量將超過400MWh,2024年時再增長到2900MWh。
- 其實,台泥早在一五年底,就在中國貴州啟用水泥窯代燒垃圾,技術設備都已經到位。
- 辜振甫找來太太辜嚴倬雲的外叔祖、當時板橋林家輩分最高的林柏壽出任台泥董事長,自己僅任協理,靠著辜、林二大家族聯手的號召力,成功吸引其餘各大地主(霧峰林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台南幫吳三連、國產實業林家等等)加入,共同成為台泥民營化後的創始股東,順利完成任務。
- 利用水泥窯的熱力處理城市廢棄物,過去三年來在台灣、大陸合計處理超過2千700萬噸的城市廢棄物,相當於處理了超過30個台北市一年的垃圾排放量。
(中央社記者蔡芃敏台北3日電)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今天表示,疫情影響持續,今年不是簡單的一年,雖然疫苗已問世,但預估疫情大概還要1年才能解決,認為水泥業依然比較辛苦。 在經營方針上,張安平表示,疫情改變了市場格局,但無法改變這幾年來台泥訂下的目標。 台泥的責任,就是不斷找尋各種人與大自然互動循環的方式,並走在規格的前面,呼應社會的期待,尋找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除了廢水、廢料100%回收,台泥更明確要求「廢棄物處理是水泥窯的主業」,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垃圾與廢棄物,成為水泥的替代原料與燃料,可節省成本、進一步提升獲利,更能幫助社會解決如半導體的氟化鈣汙泥等問題,且在歐洲更可以減少碳排放,展開銷售力道。
台泥張安平: 未來十年路 邀同業一起走
雲層上方,太陽光總是會在那從雲層縫隙之中探進來的一絲絲光線,細微的光點會給我們未來有一個樂觀的希望。 場景回到5年前,在某場台泥70周年活動時,當時的董事長辜成允說,台泥70才開始,除發展水泥傳統行業外,台泥還涉足廢棄物處理、微藻固碳及水資源處理等環保事業,構建出水泥產業所特有的「綠色環保價值鏈」。 台泥張安平2023 如今回首檢視,他所描繪的藍圖,正由當時匆匆接手董座的張安平一一實現中。
而在儲能、創能領域,張安平陸續出手入主歐洲ENGIE EPS,大手筆投資近200億元,在高雄新建國內最大,可提供給超跑使用的電池生產基地,補足智慧電網、儲能、電動車等關鍵技術。 2017年,在台泥前董事長辜成允驟逝,臨危受命接下台泥、中橡與信昌化等三家上市公司董座的張安平,經過五年,展現了企業經營長才,發揮戰略、戰術運用,繳出了一張亮麗成績單,除再次扮演企業最佳救援投手的角色,讓台泥營運獲利在五年內迭創新高外,更為台泥企業團規畫了一張全球化的藍圖。 張安平直言,這條基本標準被卡死,讓水泥很難開發替代性原物料,「全世界大概沒有多少國家還要求用95%水泥熟料,」他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讓水泥業符合國際同業減碳趨勢,才能更有助國家減碳藍圖。 張安平提到,看好能源發展的國的市場,近期在歐洲增添最新電力產業發展夥伴──NHOA,利於未來深耕歐美市場、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以及更多的人才。 謝金河今(20)日在臉書以「今天不談水泥!」為題,表達對台泥轉型的看法,同時也稱讚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不多話,但說出口的話都很有重量,尤其是在「永續、環保、節能」的談話「最有先見之明」,「今年他很早就預告:2022是很不簡單的一年!他也鼓勵大家多閱讀,多看書」。
台泥張安平: 水泥灰變零碳綠,張安平擘畫台泥10年永續事業
全球景氣「四大皆空」,台泥董事長兼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張安平今日表示,美國經濟開始走弱、歐洲因俄烏戰爭本來就不好、中國大陸看起來也很辛苦,台灣雖然內熱外冷,但內需很難撐起台灣經濟,畢竟是外銷導向,全球經濟變動劇烈,企業必須要預作準備。 「未來不是只看台泥的水泥,還有資源循環,綠色能源;未來不是只看台泥的稅後淨利跟現金股利,而是成長率夠不夠快。」台泥從高配息的高殖利率股,成為以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概念股,在轉型過程中,一度讓股東、投資人及法人感到無法理解。 一方面能源價格倍數成長,加上在中國大陸水泥消費快速減少,造成今年的經營壓力十分嚴謹,但是所有的烏雲只要有對的方向都會有一個silver lining。
未來台泥的目標是邁向科技成長股,如同電子、半導體產業,現金股利並非市值成長的主要因素。 循環經濟是一種社會模式,其中廢棄物被最小化,資源被重複使用或回收,以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 它被定義為「通過系統性地消除廢棄物並最終回收或再利用所有材料,將資源用於最有效和可持續利用的系統。」循環經濟旨在減少產品和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並通過降低廢物收集和處理成本來改善經濟。 台泥全球儲能建置量預計今年底超過400MWh,到2024年台泥全球儲能建置容量預估超過2900MWh。
台泥張安平: 社會
另一項實驗則找了35個待業中的成年人,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參加正念的冥想活動,另一組只有普通的放鬆計劃,結果發現,參與冥想組的成員,大腦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有明顯增加。 在一項為期8週、共17人參與的冥想實驗計畫中,透過腦部掃描和觀察顯示,大腦中負責學習、記憶和情緒控管的灰質(Grey 台泥張安平 matter)有所增加。 台泥張安平 「他現在都跟著我搞業務,像我們每個月在大陸的檢討會,他也會參加!」在黃健強的眼中,辜公怡的財務分析能力強,個性大方、待人有禮,與辜成允一樣,不太有名門望族的貴氣,在同業的應酬場合上,正題、抬槓應對都不顯生澀。
台泥不只投入環保、積極轉型,也會為股東創造合理的利潤,因此資產活化多元發展相形很重要,台泥規劃開發並投入經營,俾使能夠長久獲利。 在台北廠原址,規劃已久的基隆路「城市綠色生態山谷」,綠色環保建築設計,將成為未來台北都會區指標。 位於大陸錢塘江旁的台泥公亮大樓,預計2024年初完工,將是台泥在大陸能源及廢棄處理事業營運中心,結合儲能綠能,朝商辦百貨飯店多角化經營。
台泥張安平: 台泥張安平:支持碳稅但反對一刀切下齊頭平等
自2021年收購義大利NHOA公司,台泥儲能光電案場橫跨26國,其中,在南歐發展迅速,已進駐米蘭機場、公路、港口等重要基礎設施,成為最大虛擬電廠。 另外,台泥也切入高效能電池,去年11月,挹注120億元在高雄興建產能達1.8GWh的超級電池工廠,預計明年第一季完工量產。 目前與英國新創電動車廠McMurtry簽署戰略技術合作;英國Vertical Aerospace公司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正是使用台泥的高效能電池。 張安平表示,水泥產業幾乎和農業、漁業、畜牧業一樣,也是一個取之於大地,用之於人類文明的事業,但是始終沒能和更高的價值連結在一起。 破壞的、汙染的、無生命的、與美感不相容的看法,似乎是水泥業的宿命,以及多數社會大眾的誤解。
全球正在追求2050零碳轉型的挑戰,台泥也積極響應,因此努力發展綠能、儲能、電池、碳捕捉及碳匯造林,以抵消生產水泥的環境負債,以求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一七年上任,張安平自一八年起已經連續兩年繳出稅後純益賺兩百億元以上佳績(編按:一五到一七年都不到百億元,二○年疫情下,前三季稅後純益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張安平屢次在採訪中談的主題,都是要為台泥立下未來另一個穩定成長的基礎,帶領公司轉型為綠色企業。 經過多年努力,已投入數百億元推動台泥華麗轉型;台泥企業團在張安平的掌舵下,及長期關注「人類文明與大自然複雜關係」,不斷的探求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平衡,新能源的發展,讓台泥企業團在為地球減碳、新能源發展的路上彷彿裝上引擎。 深諳工業革命、人類產業發展歷史淵源的張安平,早已掌握「21世紀將是能源的世紀」,「未來的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移動式的、可儲存的能源,而電池將是他的核心。」也因了解人類產業發展史,張安平更積極推動台泥砸下重金布局、打造超級電池工廠。
台泥張安平: 說到水泥,大眾心裡的印象就是:汙染、無生命、無人文美感,尤其近年暖化議題抬頭,水泥業更是背負破壞環境的原罪。堅信「未來是人類唯一目標」的張安平,立志要將台泥轉型為綠能企業,未來10年,我們可期待一個環境友善的永續品牌。
台泥過去在辜成允的投入再造下,組織強化、厲行鷹式管理,把一個老舊死水一般的企業脫胎換骨成有效率、有活力的創新企業,並且在日後展開不斷的購併下,帶動台泥卡位中國,如今坐居中國第七大水泥廠的地位。 在辜成允的領軍下,十多年來台泥聚焦在水泥本業,營收規模大幅成長至近千億元,且近十年來,平均每股股利達一. 如今,張安平臨危受命,發揮穩定軍心的作用之外,台泥未來十年的成長,變成是他無法規避的責任。 除了思考水泥本業跨出中國以外市場的可能,被張安平要求提升碳捕捉效率的蝦紅素,雖然投資僅三億元左右,但因為商品化市場潛力高,辜成允生前頗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