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5大優點2023!內含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絕密資料

Posted by John on January 10, 2021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若快篩陽性或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者,也可透過「就醫地圖」一指找到住家附近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院所,取得醫療協助。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孫文榮秘書長表示,最近門診臨床經驗發現,每週皆有多位返國後確診的個案,提醒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開心出遊的同時,也須牢記防疫三步驟「有症狀、快篩檢、早就醫」,幫助安全渡過後疫情時代。 更要注意的是日死亡人數也從20例增加到28例,其中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6%,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及未接種滿3劑疫苗,疾管署提醒60歲以上民眾趕快打疫苗。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隨著疫情趨緩,社會工作者則依規定審核補償和紓困金並撥付給民眾,並針對生活困苦的家庭提供關懷輔導服務[431]。 而在疫情期間,隨著臺灣的「合法移工」人數下降、「非法移工」人數持續上升,許多僱用「家務移工」照顧長輩的雙薪白領家庭受到影響[432]。 相對於醫院內部照顧員和看護不願接案,許多家屬則必須自己輪班進入醫院陪病[433]。 不過在酒店、茶室、舞廳、三溫暖等八大行業業者數次被要求停止營業後,讓部分相關女性轉入地下工作[434][435][436][437]。 這次防疫充分運用智慧科技防疫(英语:Use an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for COVID-19 pandemic mitigation),由行政院透過個人可識別資訊整合各部會資料庫[352],建置出「智慧防疫系統」[353]。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防疫措施

在五大電信業者協助建置下,相關單位能藉由具定位功能的「防疫追蹤系統」與「電子圍籬系統」,掌握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者行蹤,協助社區關懷網絡的運作[357][358]。 臺灣決定對全球流行性傳染病採取積極防治作為(英語:Pandemic predictions and preparations prior to the COVID-19 pandemic),推動《傳染病防治法》修正,並配修正或新定施行細則及其他法規命令[5]。 其中新設中央指揮體系的「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及透過法制程序授權成立下屬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整資源、裝置、人力來讓防疫決策一致化[6]。 疾病管制局提高位階改制為疾病管制署,增聘專業技術人員、教育人員、醫事人員,並與部會間有密切的協作機制[7]。 臺灣還增加傳染病防疫醫師的制度與訓練、儲備口罩與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並積極投資新興傳染病科技的研發[8]。

邊境檢疫:所有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須附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社區防疫:出入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依法開罰;醫療應變:加強通報採檢,訂定獎勵指標[82][83]。 4月1日,指揮中心制定兩階段「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在兼顧民眾合理權益,並顧及境內防疫安全等雙重前提下,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分階段鼓勵或強制保持社交距離[71]。 1月20日,由於對臺灣的威脅增加,行政院同意正式成立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疾管署署長周志浩擔任指揮官[27]。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2023 6月5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新增476例,確診病例新增37例死亡,並公布5月16日至6月3日經校正回歸新增本土確診35例,新增死亡案例數創單日新高[105][106]。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健康網》長新冠9大症狀別輕忽 中醫助擺脫後遺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男性確診者的重症率高達女性的3倍多,顯示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出重症,甚至死亡;國內醫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 另外,針對今天新增的41例死亡個案,羅一鈞說,個案年齡遍及未滿5歲到90歲以上,有40人具有慢性病史、20人從未接種COVID-19疫苗;其中一名死亡個案雖無慢性病史,但從未接種疫苗,為日前媒體關注過的基隆2歲男童,因腦炎送醫治療後過世。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提到,國內現階段陽性率約66.7%,與先前數據差不多,陽性率未攀升,但發現國內採減量在5月16日達到新高,共約11.3萬件,採減量持續增加,可能與北部開設大型篩檢站及中南部疫情升溫有關,疫情可能在未來一週達到高峰,將以此推估預作準備。 陳時中說,據國際經驗,疫情走向時高時低,確實可能受採檢人數多寡影響,今天本土新增8萬多例個案,較昨天6.5萬例成長率約30%,研判這一波疫情整體方向、幅度會再發展一段時間,8.5萬例還不到疫情頂點。 近4周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65%,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32%,須密切觀察。

  • 根據疾管署2023年2月初推估的實際感染人口已達臺灣5至7成的人口總數,約1161萬至1626萬左右。
  • 柯博文說,長新冠諸多後遺症中,情緒或認知等心理因素相關的疾病,特別容易被忽略。
  • 為了加速相關研發所需的法規審查,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立專責輔導團隊,並製備病毒標準品提供給相關機構[351]。
  •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一公布新增33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以台北最多,有158例,其中萬華區89例;另外新北市病例也較多,為148例;其餘病例則分佈在桃園、基隆、彰化和台中等。
  • 因應醫護人員需求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條件限制出境(英语: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care workers)[329],醫事司亦規劃降載計劃[330]。

為因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醫護人員群聚感染事件,指揮中心首次在桃園醫院成立前進指揮所,由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醫師擔任指揮官,正式啟動防治作為[5]。 12月27日,指揮中心表示,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12月21日宣布台灣正式加入「歐盟數位新冠證明」系統。 歐盟數位新冠證明為世界性標準之一,國際成員國多且最早用於國際旅行,為使台灣民眾能加速入境歐盟等國家,將於12月28日上午8時開放台灣「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人下載使用[144]。 隨著臺灣疫情相對穩定,2020年5月20日連任就職時,總統蔡英文的民意調查滿意度達到歷史新高的71%,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滿意度則突破80%[544]。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社區防疫

香港政府周日(16日)宣佈,由周一凌晨起進一步收緊從台灣抵港人士的檢疫和檢測要求,未完成接種疫苗的人士須於指定檢疫酒店強制檢疫21天,已完成接種疫苗者則須於指定檢疫酒店強制檢疫14天。 王鶴健指出,根據新加坡研究,曾感染過Omicron之前的變異株如(Alpha或Delta)無法降低BA.4/BA.5及XBB 再次感染風險;而即便感染過BA.2,對於預防XBB再次感染保護力也只有51%。 他認為台灣應持續對於再次感染進行監測,避免第一次感染嚴重族群再感染,發生中重症及死亡風險。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2021年度累積:確診數16,230例(本土14,544例、境外1,671例、航空器1例、調查中14例)、空號111例、843死亡。 12月23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暫時退場,並視第3劑施打潮再重啟[138][139][140]。 6月25日,宣布為有效利用「COVID-19疫苗」,針對當日最後一瓶疫苗開瓶的剩餘劑量,可由接種單位規劃候補名單機制[112]。 2020年度累積:確診數799例(本土56例、境外704例、敦睦36例、航空器2例、不明1例)、7例死亡。 12月21日,一名確診的紐西蘭籍長榮航空外籍機師感染友人,打破連續252天無「本土案例」紀錄[84][85]。 6月7日,政府實施防疫鬆綁政策,開始大規模解封,此後臺灣社會經濟活動大都維持過往運作[79][80]。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肺炎疫情下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與不變

直至2020年9月,臺灣總共設有72家指定檢驗機構,每日聚合酶連鎖反應檢驗量最大達8,904件以上[335]。 另外政府還準備社區採檢網路,得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完善社區監測網路及分級收治,針對高風險對象加強採檢[336]。 在疫苗接種部分,臺灣將優先建議接種疫苗的族群分為九類,涵蓋臺灣人口的60%[337]。 感染科醫師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便直接面對確診個案,前者往往還負責監控最新訊息及進行教育訓練[327]。

為降低台灣社區傳播風險,及避免造成醫療體系負擔,秋冬防疫專案(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將調整並持續執行[22]。 考量國際疫情、台灣防疫量能及商務經貿交流等需求,恢復非中華民國籍人士入境條件及桃園機場轉機作業[25];恢復低/中低風險國家/地區的可入境人士來臺從事短期商務者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但申請者仍須符合「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作業規範」之各項申請條件[24]。 考量台灣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自3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申請,該部將依其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許可,協助海外人士來臺接受必要的醫療服務[27]。 早在2020年1月,臺灣訂定出入境旅客、疑似個案及接觸者的配套措施[248]。 其中「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分成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違反者得以罰款[301][302]。 民政系統和村里幹事負責關懷追蹤居家檢疫者,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所負責管理居家隔離者[303][304][305]。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增4成!新冠每日確診近2萬5千人 腸病毒在高原期,流感疫情再升3.5%

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84.3%,以XBB.1.5為多,占34.0%,其次是XBB.1.9.1占16.9%和XBB.1.16占16.3%,目前證據顯示其致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 此後臺灣仍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全球取得共享機制COVAX簽約,確保臺灣能分配到476萬劑疫苗[490][491]。 除了加入COVAX計劃外,臺灣還另外分別購買1,000萬劑牛津-阿斯特捷利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以及505萬劑莫德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490]。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2023 海峽兩岸關係也影響臺灣疫苗的採購進度[492],其中輝瑞-BioNTech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便被指遭受中國阻饒[493][494][495]。 到了2021年,儘管七大工業國組織外長會議支援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496],臺灣仍未參與獲邀參加該年度世界衛生大會[497]。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2023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傳出疫情之初,有人大量購買口罩希望捐給武漢,然而敵視中國大陸者否定此行為、認為口罩應留在台灣使用[449]。

國家衛生研究院整合擁有負壓P3等級實驗室的單位[338],進行檢體檢測、病毒分離培養、及協助研發疫苗等工作[339][340]。 在國立臺灣大學分離出病毒株後[341],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院等均開發出快篩試劑[342][343]。 中央研究院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治療藥物研發上亦有成果,成功合成「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藥物[297][344][345][346]。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光生技、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聯亞生技開發等也分別研發疫苗[347][348][349],並採取快速審查(英語:Rapid reviews)機制[350]。 為了加速相關研發所需的法規審查,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立專責輔導團隊,並製備病毒標準品提供給相關機構[351]。 儘管臺灣仍可以透過部分指定渠道與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共享訊息並分享專業知識,但無法像會員國一樣直接取得第一手疫情資訊、有效改進防疫策略[474],或就防疫資料與經驗直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475][476][477]。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新毒株EG.5害「確診數攀升」 英專家:有症狀別出門

6月21日,正式實施修訂「2019年冠狀病毒病」定義,新增民眾使用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准通過之「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試劑」檢測陽性,並經醫師確認即為確診[194]。 3月22日,宣布「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於4月1日起2度停止運作,屆時不再提供民眾進行預約[165][166][167]。 12月29日,因「COVID-19疫苗公費預約平臺」暫緩使用,衛福部疾管署正式推出疫苗地圖「COVID-19 防治一網通」[145][146][147][148]。

本平台係利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所開放之監測系統歷史資料 以人工智慧模型推估出未來四週之預測類流感就診人次, 此預測數值僅供參考,做為民眾提供自我防護之提醒。 柯博文說明,長新冠症狀涵蓋了多重器官系統以及身心各部分,與急性期主要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相較,長新冠容易被忽略與新冠肺炎相關,導致很多患者沒有積極就醫。 在急性上呼吸道症狀緩解之後,反而陸續出現失眠、焦慮、慢性咳嗽、氣喘、筋骨痠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他建議新冠患者,從染疫隔離期間就開始積極接受治療,即使過了最初的急性期,症狀緩解,也不要疏忽接下來身心的不適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最新國際研究顯示,XBB變異株與原始株基因變異程度相差甚遠,民眾即便打了3劑疫苗,保護力恐近乎失效! 暑假後緊接著中秋與雙十連假到來,全民出國熱潮不斷,為了避免病毒帶回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串聯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合作舉辦「旅途愜意 防疫要記」衛教快閃展覽,提醒民眾開心出遊要牢記防疫三步驟「有症狀、快篩檢、早就醫」。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本土疫情大規模爆發(三級警戒)

臺灣還曾邀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14個國家舉辦視訊論壇,針對防疫進行深入交流[503]。 這次防疫充分運用智慧型科技防疫(英語:Use an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for COVID-19 pandemic mitigation),由行政院透過個人可識別資訊整合各部會資料庫[352],建置出「智慧型防疫系統」[353]。 同時行政院還成立「防疫大數據小組」,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資料分析協助疫情調查與流行病學分析[354]。 全民健康保險卡及雲端系統則成為防疫網路的關鍵基礎,在口罩分配、民眾就醫紀錄、檢疫隔離與返臺資訊等面向發揮重要功能[355]。 中央健康保險署利用現有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開發「即時警示系統」,醫療院所第一線人員可以即時查詢民眾的國外旅遊史、及掌握高風險職業別,亦能利用該資料庫就醫結果展開接觸者追蹤[356]。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2月18日至21日延後開學期間,照顧12歲以下學童或國高中、五專前3年持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子女,家長1人可請防疫照顧假。 大型考試時間,四技二專二技統測(5月1日至2日)及國中教育會考(5月15日至16日),考試日程不變、考試範圍配合調整,另行公告。 大學指考原訂7月1日至3日,延後到7月3日至5日辦理,考試範圍不變[14][15]。 1月1日起,限縮非中華民國籍人士入境及檢疫規定,並自1月15日零時起強化入境旅客檢疫措施。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一公布新增33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以台北最多,有158例,其中萬華區89例;另外新北市病例也較多,為148例;其餘病例則分佈在桃園、基隆、彰化和台中等。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台灣新冠疫情:本地單日確診急升至180,新北台北三級警戒,當局聲言以「更大更強」措施應對

12月2日,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開放「第一至第三類人員」,以及「因公務需出國者」,於接種「第二劑疫苗」滿5個月後,接種「第三劑」疫苗[133][134][135]。 11月25日,指揮中心宣布,接種第1劑「AZ」滿8週者,無論是否登記混打意願,都可向醫院預約混打「BNT」或「莫德納」[127][128][129]。 11月12日,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出國需求,無論曾接種「高端」,只要間隔28天即可要求,可混打2劑「AZ」、「BNT」或「莫德納」[122][123]。 5月22日,隨著各地醫療院所和社區篩檢站出現人潮、醫療資源與人力出現排擠效應、出現院內感染情況,逐步執行「清零計畫」、部署基層醫師至社區篩檢站、分散採檢人潮等[98][102][103]。 同時檢驗實驗室無法處理大量檢體,未能優先採檢確診接觸者[104],因行政流程需「校正回歸」數據[105][106][107]。 3月12日,「口罩實名制2.0」正式上路,除既有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等實體通路外,增加網路預購通路,民眾可透過健保卡、自然人憑證登入平台,或可藉由健保快易通行動APP進行認證預購。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此時防疫策略集中在強制檢疫隔離、防堵病毒擴散、加強醫護專業治療,直到封鎖邊境及加強入境檢疫後,境外移入案例的壓力才減輕[66]。 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合作,針對高風險群進行血清抗體(英語:Seroprevalence)調查,引發諸多爭議與討論[68][69]。 活動期間將透過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由各縣市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並運用增設疫苗診次及設置社區接種站等方式,增進民眾接種可近性[231]。 11月29日,指揮中心表示,經過「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考量「COVID-19疫苗」接種後之免疫保護力可能隨時間下降,建議接種「第三劑」疫苗,其中也以「6大族群」建議優先接種。 指揮官陳時中也直言,如果有需要出國且打疫苗不方便,可以彈性在滿「5個月」就施打。 並表示,建議已完成「2劑COVID-19疫苗」接種「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容易感染與疾病嚴重風險者(即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對象第九類)」等應於第二劑6個月後,接種第三劑[130][131][132]。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地方政府衛生局、衛生所等衛生單位亦進行社區衛生教育工作,發動民眾以志工方式協助,逐漸建立臺灣社區防疫網[311]。 環保清潔隊、中華民國國軍化學兵及民間業者則能執行消毒工作控制疫情[312]。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2023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成立疫情關懷中心,並有600多位退休的護理專業志工報名[313]。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全民健康保險卡及雲端系統則成為防疫網絡的關鍵基礎,在口罩分配、民眾就醫紀錄、檢疫隔離與返臺資訊等面向發揮重要功能[355]。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數據模擬,戴上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能避免醫療體系崩壞[315]。 若到了第四級疫情警戒,則進入非必要不得外出(英语:Cocooning (behaviour))、全面停班停課、指定區域封鎖(英语:COVID-19 lockdowns)的階段[9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負責重要防疫政策的制定,分別由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及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擔任副指揮官,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擔任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233]。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出現病例

原本各級學校預計在2月10日結束寒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學校延至2月25日開學,108學年度第二學期改為2020年2月25日至7月14日[366]。 大專院校隨後延至2月25日後開學,7月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亦首度延期[367]。 衛生福利部還為各級學校、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及托育中心提出防護建議及健康管理措施[368]。 另外政府還準備社區採檢網絡,得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完善社區監測網絡及分級收治,針對高風險對象加強採檢[336]。 因應醫護人員需求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條件限制出境(英语:Impact of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care workers)[329],醫事司亦規劃降載計劃[33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彰化縣政府啟動疫情調查協同作業,並執行匡列者居家隔離與居家檢疫[52]。

隨著防疫物資需求(英語:Shortag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上升,食品藥物管理署展開盤點整備,積極管控數量狀況[274]。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緊急成立口罩戰情室,調查產能、協助生產管理及盤點出貨[275]。 面對臺灣長期向中國大陸進口口罩、民眾搶購動力顯著上升,行政院決定禁止(英語: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出口外科口罩和N95口罩[276],並委託口罩廠商趕工提升產能[277]。 在各地出現口罩搶購潮且引發民眾不滿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面徵用工廠生產的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278][279],提供民生、儲備、醫療或公務防疫等需求[280]。 由於最初徵用25家口罩大廠每天僅生產320萬副口罩,行政院同意經濟部新增產線提供產量的構想[281]。

同時政府修法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主要由隔離醫院、應變醫院、支援合作醫院等三種醫院組成[9]。 臺灣決定對全球流行性傳染病採取積極防治作為(英语:Pandemic predictions and preparations prior to the COVID-19 pandemic),推動《傳染病防治法》修正,並配修正或新定施行細則及其他法規命令[5]。 其中新設中央指揮體系的「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及透過法制程序授權成立下屬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整資源、設備、人力來讓防疫決策一致化[6]。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 防疫評價

5月9日,宜蘭縣遊藝場、新北市蘆洲區社區、及臺北市萬華區茶藝館都出現群聚感染[86],本土感染擴大[84],本土感染情況快速擴大。 2021年4月20日,中華航空發生機師確診案例,員工防疫宿舍「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出現群聚感染,最終累計44例[84][86][93]。 2021年1月12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事件,一度進入封鎖醫院的階段,最終累計21例[86][87][88]。 4月22日,「口罩實名制3.0」正式上路,增加了超商預購的方式,只要拿健保卡到四大超商的「多功能事務機」就能完成預購,並在預約到期日到超商取貨[77]。 3月17日,大量民眾自西方國家返回臺灣,境外移入的案例陸續增加[64],防疫工作與人力上的壓力陡增[65]。

隨著防疫物資需求(英语:Shortages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上升,食品藥物管理署展開盤點整備,積極管控數量狀況[274]。 面對臺灣長期向中國大陸進口口罩、民眾搶購動力顯著上升,行政院決定禁止(英语: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出口外科口罩和N95口罩[276],並委託口罩廠商趕工提升產能[277]。 惟特殊情形(如第1劑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指揮中心評估疫苗供應情形等)下,可以不同廠牌疫苗完成2劑接種[191]。 以「AZ」完成「基礎劑」:「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149][150][151]。 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不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入境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