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影視產業2023介紹!(持續更新)

Posted by John on August 14, 2020

台灣影視產業

另一方面,台灣自己的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向觀眾提供的串流媒體服務)也有越來越多的業者投入內容產製,成為發行、通路的一環,這些變化都是業界為了讓台灣電影下一波的市佔率更高。 台中市新聞局說明,中台灣影視基地由台中市政府投入新台幣7.93億元在霧峰區打造,設置人工造浪池、2座大型室內收音攝影棚及1座中型攝影棚等設施,中影八德公司進駐後,影視基地提供拍攝環境、硬體設備支援、道具製作等服務,並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促進在地影視產業人才深耕。 由文策院舉辦的TCCF創意內容大會,以「全球文化內容市場趨勢大分析」為題,一窺未來影視產業趨勢與台灣機會。 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

台灣影視產業

全城(程)服務例如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就與當地政府機關、誠品書店和師大夜市的商家和居民取得聯繫,使得影片能夠順利拍攝。 製片團隊特別感謝獲得在台北捷運拍攝的機會,台北捷運公司甚至還幫忙架設一輛正在運行的列車,讓團隊拍攝所需的鏡頭。 台灣影視產業 台灣影視產業2023 台灣影視產業2023 另外,台北市電影委員會也與市民及相關單位協調讓製片團隊架設戶外場景以營造電影當中如夢似幻的氣氛。

台灣影視產業: 前瞻預算挹注 火車頭啟動

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政府為最積極的政府機構,並為國片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及獎金。 聞:是,我認為串流平台的影響有好有壞,從這個角度來看,Netflix確實有幫助到這部電影,但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觀眾習慣透過這樣的形式去觀影,包括我在內。 對台灣來說,金馬的品牌有很好的信任度,文策院則辦理TCCF,把影集跟電視內容變成國際化的品牌,接著去對接歐亞美的各類型展會、建立夥伴關係,讓我們的作品有更好的談判條件和更多進到國際市場的機會。 聞:是,今年還有來自尼泊爾的作品,他們願意經過檢疫、隔離來到金馬創投現場面對投資方。 只要作品使用廣義的華語發音,或者在台灣本地拍攝,其實都可以報名,我們也有收到美日法的案子,投資方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甚至包括國外的大型公司來尋找各種可能性。

台灣影視產業

2016年,國際OTT平台龍頭Netflix帶著大筆資金進軍台灣,投資在地影視作品的同時,王小棣認為,它們也把來自全球的好劇放到觀眾眼前,把觀眾的口味標準拉高至世界級,作品優劣、技術成熟與否,一覽無遺,觀眾喜好立即反饋在收視率及討論熱度之上。 王耿瑜回憶,由於《練習曲》大受歡迎,興起了一鼓騎單車環島的熱潮,捷安特公司也蒙受福利,創下比往年還高的年度營收。 除了製作人的身分,王耿瑜亦為中華民國電影創作聯盟(Taiwan Original Filmmakers Union)的主席,她認為,若能幫助電影人找到民間投資,對電影整體市場長遠看來是有益的。 電影創作聯盟創於1998年,目標是為台灣製造一個穩定發展的電影環境,此聯盟現在已有超過400名會員,包括導演、製作人、音樂家、發行商及學者等。 2009年,另有32部電影片獲得2百萬至1千萬元不等的新聞局輔導金,該年度發出的輔導金總金額為新台幣2億元。 2010年,更將每部電影片的最高輔助金堤高至新台幣2千萬元,且製作成本高於新台幣6千萬的電影,更能最高獲得成本百分之三十的補助金;此等對業者直接的輔助至今已實施逾二十載。

台灣影視產業: 台灣電影文化

也因這一批新銳導演的加入而更加豐富,臺灣電影不僅是題材,類型也有了更多的結合。 台灣電影的特色,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愛選用非明星演員、注重台灣歷史、喜愛實況拍攝,以緊貼社會真實風貌、故事內容多圍繞台灣本土民生、拍攝手法力求唯美,並崇尚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很有藝術風格[19]。 1898年,日本佛教真宗少年教會在台北北門外舉辦「少年教育映畫幻燈會」,是首次有電影在台灣播放[5]。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高松豐次郎攜帶一萬尺底片來台,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高松豐次郎等一行人拍攝的《臺灣實況紹介》[6][7]。 1925年,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的《誰之過》為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 1938年,第一映畫製作所出品的《望春風》,口碑賣座俱佳,堪稱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電影[8]。

台灣影視產業

透過於校園舉辦「城市交流」影展,以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電影做為影展主要內容,可做為未來商業映演的宣傳暖身,不失為推動兩岸電影產業交流的極佳方式。 台灣影視產業 電視產業業者表示,台灣與大陸的合作,除了擴及大陸市場外,亦因目前台灣市場與環境較無法支持大戲的製作費,才需要對外尋求合適的環境與資金。 但也在近年發生申請的合拍劇之輔導金問題後,發現大陸合作方最初就未依約以合拍劇方式申請等雙方誠信之問題。 在這漫長的溝通與談判過程中,多家業者反應,不知該如何尋求政府方面的協助,因此期待政府能協助建立相關的協助機制。

台灣影視產業: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訂ECFA後,於當年10月第一期服務業早收清單中納入影視產業中「電影放映」項目,協定「取消台灣電影片進口配額限制」,使原本台灣電影進入大陸的高門檻消失,僅需經過審批制度核准即可。 此協議實為台灣電影另闢途徑,不但可以避掉與好萊塢片的配額競爭,亦可提供不想與大陸製作合拍片的業者到大陸發行電影,為開拓國際市場的好機會,對國內的電影產業確實有所助益。 近年,海峽兩岸在廣播影視領域的合作交流日益緊密,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下簡稱ECFA)的實施,大陸方面除取消台灣華語電影片進口大陸配額限制、對台灣電影公司及合拍片限制放寬等相關政策鬆綁,更促動兩岸影視文創產業之緊密交流及發展。 2008年是低迷已久的台灣電影出現戲劇性發展的一年,台製電影總觀影人次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 《囧男孩》、《海角七號》、《九降風》、《一八九五》均履創口碑和票房佳績,而《海角七號》票房更達5.3億元。 全世界市場非常多元,當越了解各種市場的差異性跟可能性,對於自己或公司作品的路線就會更加準確。

我們今年初也推出新方案,和業界有能力跟國際資金對接的製作公司建立合作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合作備忘錄),這些夥伴已經超過40家,且持續增加中。 在金馬創投不只可以找到投資方,也可以找到可以合作的人,我們會替入選創投的年輕企劃公司或個人單位舉辦工作坊,提供劇本一些指點,甚至會很直白的告訴他們:「這個太糟糕了,沒辦法在15分鐘獲得投資者關注」。 舉例而言,企劃方可以去布置我們提供的空間,讓每個進來談案子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這個片子未來可能會有的氛圍、特徵。 在那個空間裡,他們可以盡情聊天,保有他們的隱私、創作機密,至於最後會不會媒合,那不是我們的管轄範疇,我們只提供這個平台給大家,讓一些起步困難的新導演、電影公司被關注。 电影制作作为整个产业的最前端,决定了行业的影片供给数量、质量等情况,具有一定的议价权。

台灣影視產業: 我們與惡的距離

舉例來說,2021年我們跟全歐洲最大的劇集交流展會法國里爾Series Mania合作,這個展會是歐洲進入全世界的入口,他們會舉辦劇集的首映、競賽、論壇單元,連美國的Netflix、HBO也會去現場選片。 台灣影視產業2023 第一年初步的合作成果非常好,在線上辦了一場當年度台灣劇集的專場,業者獲得非常好的成績,獲獎作品包含《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我願意》、《大債時代》等。 我認為台灣許多好的作品在初期開發階段如果就能接受各國的資源,打開國際能見度,有時候能走得比想像中更遠,而不是作品完成後才參加各種影展。 金馬創投已經累積了很好的口碑,作品拿到金馬創投的credit對於獲得其他國家的關注是有一定幫助的,文策院是銜接在金馬創投的這個品牌下,把更多對亞洲電影有興趣的國際投資人帶到作品前面。 台灣影視產業2023 《美國女孩》的監製林書宇就是當年我們請來的劇本顧問,他便是透過這個工作坊,從導演跨足到監製去協助阮鳳儀這位新導演,《美國女孩》才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好電影。 創投默默的把一些很前期的作業完成,文策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很清楚的鼓勵方向,而被選中的作品日後也可以從中獲得文策院的協助與資源,這就是我們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雖此電影輔導金帶來許多批評,但若以「創作來活絡台灣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仍多受肯定,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輔導金實為台灣文化的輔導架構[50]。 電影輔導金平均佔新聞局總預算的8%~12%,而執行率皆在82%~97%之間,輔導金雖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與其他國家的政府補助費用相比之下,還是非常不足[51]。 政府對民間的支持,確保了近年來國片的風險資金無虞,資深電影製作人/影展籌劃人王耿瑜說,這比以往的方案對電影發展更有積極正面幫助;過去的輔導金是由電影公司投標,而獲得補助的公司往往是電影新手,王耿瑜表示,這導致電影的成果往往不盡理想。 王耿瑜亦為2007年發行的電影《練習曲》的製作人,《練習曲》劇情描述一名騎單車的學生環台灣島一周所經歷的故事。 新聞局除了提供新台幣500萬元的補助,在官員的牽線及幫助下,《練習曲》亦獲得台灣捷安特公司新台幣200萬元的贊助。

台灣影視產業: 導演、製片分立制度的確立

2012年,《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設置條例》草案即獲行政院院會通過送至立法院,那正是文策院的雛型,但有了初步模樣,距離誕生還是卡關許多年。 鄭麗君上任後,文化部一面推行相關政策,一面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計畫,調整為現今所看到的文策院,2019年11月正式揭牌運行。 下一階段,在與文策院合作下,於蓓華表示,公視現下最要做的,就是持續大量開發各種題材的劇本、培養新編劇,把一分一毫花在刀口上,「想做類型劇、科幻劇也要給人家練習,我相信很多人想嘗試,但需要更多經驗累積」。 在前瞻計畫挹注下,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公視首次將現代劇的製作費提高到單集製作費400萬,後續作品預算也會隨著劇本類型增減。 以《蘭陵王》為例,「全世界市場中,大概很難會認為它是台劇。」丁曉菁說,兩岸合拍劇中其實非常多作品是台灣主創團隊參與製作,但其他國家不見得分出哪些是台劇,台劇的品牌識別也越來越模糊。

  • 全國票房突破新台幣3千8百萬,不僅回收成本,就國內電影市場而言可謂相當成功。
  • 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在全球25億票房[16],另外《紅衣小女孩》開始興起恐怖片類型國片票房風潮[17][18]。
  •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指出,希望未來能持續與中台灣影視基地、台中市新聞局共同推動「中台灣影視人才培育計畫」,讓台中成為影視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
  • 兩年下來,我們也很開心發現很多提案資金到位的速度比想像中還快,進步神速。
  • 近年來除了《一頁台北》,還有許多大受歡迎的台灣電影,例如在南台灣屏東拍攝的《海角七號》;台北市老萬華社區拍攝的《艋舺》;以及在高雄市拍攝的《不能沒有你》和電視劇《痞子英雄》。
  • 兩岸間的交流,多數業者對於電視產業主管機關「新聞局」的角色多有所期待。

附註二:《塞德克巴萊》將於100年9月分上、下兩集上映,上集《太陽旗》將於9月9日上映;下集《彩虹橋》於9月30日上映。 《木曜4超玩》總經理Eric(廖啟璋)以電視台的規格思考,運用網路彈性且自由的優勢,與年輕一輩的創作者們共同打造出新世代的娛樂內容。 《惠子不能輸》原型人物小笠原惠子,是日本第一位聽障職業女拳擊手,出道戰以52秒打敗對手,評論給予絕佳肯定。

台灣影視產業: 新台流的誕生!不只媒合市場,台劇復興還要仰賴「數據驅動」

這個現象讓許多電影從業員心中浮現一個疑問:這股趨勢是否能復甦台灣疲弱不振的國片市場呢? 中央政府投入大量心血,努力讓這個疑問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並趁著目前的熱潮,投入大量資源鼓勵電影業界的發展。 政府提供各種直接補助給予製作公司、協助融資、減免稅款、並召集電影界先進企畫研討會,幫助電影公司升級為數位播放等多項措施。 地方政府亦加強重視電影景點拍攝,提供各項補助及優惠,盼吸引更多業者前來取景拍攝。

所以我認為創作者和監製要很清楚知道自己作品、能耐、希望大家怎麼認識你,以及有沒有辦法做到。 之後不管是以藝術電影型態參加國際影展,然後版權賣到串流平台或各地區的院線,或是以類型電影方式在普世娛樂性達到一個高點,夠好的作品自然而然就能找到觀眾。 為落實文化部健全電影產業政策,進一 步促進全國電影票房統計資訊透明化,協助電影產業發展之目的,文化部指定國家電影中心揭露票房資訊,除提供電影事業會員查詢每日電影票房、提供年度票房產業分析資訊,並自106年12月起,於每週四對公眾公告上映滿7日影片票房。

台灣影視產業: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猛毒》續集算是台灣解除梅花座之後的戲院大功臣,這角色略帶反英雄非典型路線,節奏快狠準,猛毒與男主角湯姆哈迪之間的共生如同腐味濃厚的BL劇,基本上我已經沒有當成超級英雄電影來看了。 不少鐵粉也因為想知道這集會與下一集《蜘蛛人:無家日》如何貫穿情節而入場,看到片尾大概都會尖叫了。 幸虧《尚氣》帶來一點點小驚喜,也許上映前被太多網友吐槽男主角劉思慕外型,台灣觀眾反因為反派梁朝偉十分捧場,就故事還能兼顧部分中國元素的神話感,對華人來說應該是蠻新鮮的。

2021年末,文化內容策進院(以下簡稱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也引用這篇評論,認為台劇確實正慢慢恢復生氣。 攤開台劇發展史,早在2006年就有探討教育改革體制的《危險心靈》、2008年也有挖掘基層警察的《波麗士大人》,到了2015年也有聚焦禮儀師的《出境事務所》、挑戰醫療體系弊端的《麻醉風暴》和國共內戰空軍題材的時代大戲《一把青》等等。 回頭細數這一年,有堪稱台灣影視黃金陣容精銳盡出的懸疑時代劇《華燈初上》掀起全台追凶風潮;茶葉商戰劇《茶金》跑遍全台20處古蹟取景,凝視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群像。 亞維儂藝術節為期一個月的時間,確實帶來許多困擾,尤其是垃圾,不過整個城市動了起來,不僅有很多戲劇,還能看到世界各地的人聚集。 會議滿檔是好事,這代表機會正敲門,「現在確實是一個開始轉變的時間點。」湯昇榮如履薄冰,但終究樂觀地這麼說。 每年3天的媒合期間,卻會促成超過1千場以上的對談,這幾年也已經促成上百部的影片跟劇集的完成,包括《美國女孩》、《濁水漂流》,都是2018年創投入選的作品,不過金馬獎的評審在評比的時候是不會知道它們是否有入圍創投的。

台灣影視產業: 電視台頻道瓜分收益 無人願意投資好劇

台灣的電影產業在深度及專業度上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可多參考好萊塢等發達的工業中心以及投資商的經營模式。 近年來國片的興盛的確燃起了台灣電影業界的希望,雖然距離國片真正復興可能仍需要數年的時間,這股新的熱潮讓電影人對國片的未來抱持信心,願意繼續投資拍攝屬於台灣的故事。 本土故事新聞局電影處朱處長文清認為,《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是本土意識戰勝全球化趨勢的最佳例證,以小人物的草根性為電影主軸,現代的時空背景穿插過去歷史,劇情圍繞著一群替日本歌手暖場的樂團成員們。 「最近的國片熱潮,讓台灣的觀眾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以及語言。」 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系主任廖金鳳表示,近年來台灣電影的成功,表示國內觀眾開始願意進電影院欣賞國片,而這股風潮無疑為長期氣氛低迷的國片市場,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文建會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文創的11項產業,包括廣告、設計、出版、音樂和視覺藝術等,電影是被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最少的產業。

為解決電視台不願投資更高預算在影視作品的問題,湯昇榮分享,他與夥伴在2017年就企圖透過《麻醉風暴2》,嘗試新的製作投資模式。 藉由邀請6、7家平台、製作公司共同投資一齣戲,一起承擔盈虧,就像投資電影一樣,「以前都是A電視台拍、A電視台播,頂多把版權賣給別人,現在是大家共同擁有IP版權,然後賣給國際平台與其他國家,這是可以獲利的」,近年來,文化部和文策院也開始鼓勵更多業者來投資影視產業。 針對兩岸影視文創產業發展相關問題,大陸國台辦已於2011年11月30日記者會中,宣布大陸廣電總局承諾的三項具體政策,包含重申大陸廣電總局將積極鼓勵兩岸影視製作機構參與合拍劇製作。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