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的日薪怎麼算10大優勢2023!內含月薪的日薪怎麼算絕密資料

Posted by Ben on October 3, 2020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而 Eric 的時薪就是 38,000÷每月 30 日÷每日工作時數上限 8 小時=38,000÷240=158.33 元/時。 舉例來說,Eric 是一名業務,他的底薪是 33,000 元,每個月有交通補助 3,000 元、全勤獎金 2,000 元,在勞基法中討論到工資時,他的月薪應為 38,000 元。 此議題的產生,主要係因東方社會慣採月薪制,而按月發薪就會有大月、小月日數不等的問題;反之,歐美則多採周薪或雙週薪制,即固定7天或14天發給,因此不會有此爭議。 意外與疾病總是來的措手不及,許多父母親只好咬緊牙根,無怨無悔地把苦難重擔一肩扛起,但也因此瀕臨崩潰邊緣卻不自知。 如此一來,才能在雙重老化來臨時,正確的解決自己與家人所面臨的困境。 今年40歲的小君患有腦性麻痺及重度多重障礙,接受「伊甸萬芳啟能中心」日間照顧服務已經20年。

  • 如同文章第一段落所提到的,一天的工作時間不得超過 12 小時,因此以一天正常上班 8 小時來說,加班時數不可以超過 4 小時。
  • 《勞基法第32條》則提到,如果雇主有需要讓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持續工作,經過工會或勞雇雙方約定同意,可以把時間延長,但每日延長時間加上正常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
  •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54條規定:「只有年滿65歲及有身心障礙而不適工作時,雇主才能強制退休」。
  • 4.國定假日出勤,不屬於「延長工時」,但還是可以由勞工在加班後從加班費與補休之間二擇一。
  • 而依法每月可請1天生理假,也就是全年最多可請12天;至於薪水計算方式,當年度請生理假的前3天不併入病假計算,請第4-12天才須併入病假計算。
  • 所以,不論是到宅服務,還是社區、機構式的照顧支持,關鍵是主動叩響家戶緊鎖的大門,讓光「照進去」。

工資約定方式常見可分為「按月計薪」或「按時計薪」,通常如果勞資雙方於議定薪資的過程,因為雇主沒有辦法提供固定的工作量,會與勞工協商日後視實際出勤時數計算薪水,即屬於按時計薪形式,依照111年1月1日起實施之基本工資標準不得低於每小時168元。 題外話,坦白說看完該鄉民提出的疑問之後,由於資訊不足也無法判斷公司究竟是否合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處理勞資爭議或諮詢時,總是得把許多問題拋回給勞資雙方,等到逐漸還原勞資雙方約定的勞動條件全貌後,才能給出適當的建議。 不過關於計算平日每小時工資額這種會影響廣大月薪制勞工權益的細節,我們期待未來政府或許能透過立法手段而有一致的規範,取代現行以零散的解釋令來補充說明,也能減少這部分的爭議吧。 對於這樣調整的企業來說,原先的休息日 12/29 變成了工作日、工作日 12/31 變成了休息日。 如果雇主要求員工在彈性放假的這天,也就是休息日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12/31 出勤,應該先徵得勞工的同意,並且比照休息日支付勞工加班費;若是勞工不同意出勤,雇主也不可扣全勤或是國定假日當日的工資。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勞基法破月薪資計算: 月薪制勞工的權益

前項之補休,其補休期限由勞雇雙方協商;補休期限屆期或契約終止未補休之時數,應依延長工作時間或休息日工作當日之工資計算標準發給工資;未發給工資者,依違反第二十四條規定論處。 依照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款規定「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因此,薪資計算應依勞工實際「出勤日數」計算當月薪資。 破月是指不足一個月的薪資計算方式(未足月薪資),因為一年當中有大小月,大月為31日、小月為30日,而2月份會遇到28、29日,當新進員工月中「到職」,或是在職員工月中「離職」時,人資在計算薪水時都可能遇到這個問題。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當然,我們不排除只有時薪或是週薪一種制度,也比較不會有不公平的問題,不過這可能讓包含勞基法第39條在內的許多條文,都會大幅牽動。 如果仔細了解整個演變就會很清楚,將基本工資的時薪脫勾拉高,是考量到許多年輕朋友的實際狀況,且經過許多團體抗爭很久才爭取到的。 現行的基本工資資訊,可以到勞動部網站查詢,進入勞動部網站後,可點擊上方的「業務專區」→「勞動條件、就業平等」,便可在下放的工資欄位中,找到基本工資的網站,並查詢相關資訊。 最新消息:外界預期2024年基本工資有望調升3%,時薪將調升5元,至181元、基本月薪將調升792元,至27,192元。 08年之后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10天变为11天,故之前月平均工作日20.92已经为20.83所代替。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2023 因此,其計算公式為[30 − 加保日+1=該月保費計收日數],而30日加保或31日加保,保險費均計收1日;若加保日在2月則一樣以30日計算。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勞工請假規則QA:婚假與喪假可否分次請?用LINE請假事後被記曠職合法嗎?

至於按日計酬約定之日薪,於法定正常工作時間內,如不低於每小時基本工資數額乘以工作時數之金額,比照按時計酬者辦理。 有些公司單方面認為員工即將離職,只要算給員工實際有上班天數的薪資,不需要給員工休假日薪資;小編也常聽聞求職者抱怨新工作做了幾天不適合想換,但老闆最後只給付日薪,等於只計算了「上班日」的薪水,和當初談好給「月薪」不同。 另外也要特別提醒雇主,如果228國定假日當天原本有排員工出勤上班(工作日),但當天讓員工放假不須出勤,還是要照給原本約定好的一天工資「時薪x工時」或「日薪x工時」。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2023 有投票權資格的勞工在投票日當天應給予放假,但如果配合上班,則雇主除了照給當天薪水外,還要加發「出勤時段」的薪水。

從上述的案例來說,小編還是會建議大家計算破月薪資的時候,一律都是以 30 日作分母,以 30 天計算,日薪則為 1,000。 假設 閣下薪酬為月薪 10,000 元,休息日有薪,在離職日期前的 12 個月期間賺取的工資:120,000 元,包括工作所賺取的工資及假期款項。 ‍只有一種情況會把假日包含在病假裡面,就是當員工已經把當年度的 30 天病假都請完,如果後續又在連續請了 30 天以上的病假,才會把例假、休息日都納入計算。 「懂一點法律,才不會讓自己吃虧」,勞工在簽訂勞動契約時,也是捍衛自身權益非常重要的時刻,如果還沒有頭緒,可以參考Glints文章「勞動契約簽訂太重要了,求職者該注意的3大重點!」。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投票日上班「薪水和加班費」怎麼算?兩個例子讓你一看秒懂

在勞資爭議中,常見勞工主張雇主應給付特別休假未休工資,而雇主在結算特休未休工資時,動輒為勞檢機關認定工資給付有不足額的違章情形,因而受到裁罰,問題爭議點都出在工資項目的認定上,本文選讀勞動部訴願決定一則,供讀者明瞭勞檢機關的認定方式。 另外也要特別提醒雇主們,建議薪水用「加項計算」(依在職天數計算),因如果用「扣除法」(扣除不在職天數)來計算未足月薪資,恐怕會有少給的情形,而涉及違反《勞基法》第22條薪資應全額給付的規定,可罰2-100萬。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2023 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 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 工資按工作日數、時數或論件計算者,其依上述方式計算之平均工資,如少於該期內工資總額除以實際工作日數所得金額百分之六十者,以百分之六十計。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來和大家討論,關於「計算資遣費」的法律問題,如果雇主違反勞動契約,高薪低報勞工的勞保勞退、違法調動、甚至非法解雇時,勞工有權利終止勞動契約,並向雇主請求資遣費。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勞工或其遺屬依本法規定受領職業災害補償金者,得檢具證明文件,於金融機構開立專戶,專供存入職業災害補償金之用。 前項基金之收支、保管及運用,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委託金融機構辦理。 週年制為最常見的特休計算方式之一,以勞工受僱日當日開始計算每週年的時間,不論到職時間是何年、何月、何日,到職時間一滿六個月,即有3天的特休,滿一年即有7天特休。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月薪換算日薪怎麼算?「一日工資」算法比你想像的還重要!

Glints在這篇文章會討論勞基法加班費、不同日期的加班費如何計算,以及提供一個試算範例給大家參考。 無論是企業或資訊主管、開發團隊的技術人員,還是對雲端服務有興趣的工作者,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千萬別錯過由AWS專家帶來的培訓課程。 此外,若您是第一次接觸AWS的用戶,只要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還能獲得「AWS藍芽喇叭」,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只要是勞工,都適用勞基法的加班規定,除非是遇到天災或突發事件而不得已要加班,這樣的加班情形勞基法第 32 條中也有另外說明。 這次的五一勞動節因遇到周末連續假期,政府擔心連假成為肺炎疫情防疫破口,宣導大家這段期間避免外出群聚,甚至討論到是否取消勞動節假期。 然而,勞動部長已表示不會取消,但是會視疫情指揮中心狀況決定是否延後。

閣下說得對,最低工資底下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2023 OT 是需要計工時的,不過如果閣下的工資高於最低工資,僱主是不需作另外補償的,除非合約上規定有加班補償。 而閣下所說的酌情及嘗贈形式既佣金,即是正常佣金外的另外獎賞,是不恆常性同固定的。 民國100年考取律師資格後,在臺灣、北京、上海、新加坡及香港從事法律實務工作,主要處理公司組織架構、勞僱關係及仲裁程序,執業以來經手超過百間上市、未上市公司之相關爭議。 訴訟方面擅長處理家事及繼承案件,自107年獨立創設喆律法律事務所迄今,已辦理超過500件上述類型案件,成功協助當事人爭取法律上應有的權益及保障。 3.保險對象同月僅一單位非於當月最末日有轉出紀錄→不以該單位計收被保險人全月保險費。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計算公式:

另外也要特別提醒雇主們,建議薪水用「加項計算」(依在職天數計算),因如果用「扣除法」(扣除不在職天數)來計算未足月薪資,恐怕會有少給的情形,而涉及違反《勞基法》第22條薪資應全額給付的規定,可罰2-100萬。 以媽媽的案例而言,托育費15000元,簽約時寫保母請假一天退500元。 排班方式除了可選擇一例一休正常排班,法令還有彈性工時規定讓雇主排班更有彈性,但也要留意每日、每週工時的天花板,還有最低休假天數的規定,以免觸法! 下方2篇文章舉餐飲、百貨等服務業適用的四週變形工時規定,並分享實際排班的小訣竅,供各位老闆和店長們參考。 依照《勞基法》第15條及第16條規定,勞工在離職的時候也應比照雇主資遣勞工時的預告期間,依照年資提前告知老闆要離職的日期,讓老闆能做好準備找到接手的下一位員工。

律師這篇將與你分享資遣費算法與資遣費計算的內容,如果對「資遣費怎麼算」還有疑惑,可以參考文末的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因而,我們發現採用方法二的算法後,日薪制原本每月領60,000元,月平均工資也為60,000元,這對於勞工來說即會較有保障。 因為打工和老闆(雇主)已形成一種「勞動契約」關係,若要離職(終止契約)是要通知雇主,其契約終止才會生效。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2023 不過享有的特別休假天數則需以比例計算,例如工讀生小鹿每週打工時數為 20 小時,已經在老闆那打工滿半年,依法享有 20/40 (二分之一)的特休假,也就是 1.5 天(12小時)。 提醒雇主應於員工到職當日申報加保及提繳退休金,又如所僱用之工讀生為部分工時人員,請務必於加保(提繳)申報表或申報系統上勾選或註明「部分工時」,以利正確計收勞(就、職)保保險費及勞工退休金。 如雇主本有常態性的勞務需求,與勞工協商每月固定出勤時數,並給付固定工資的話,屬於按月計薪形式,依照 111年1月1日起實施之基本工資標準不得低於每月25,250元。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照顧者

這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但也時常導致爭議,首先第一步請將《勞基法》第2條第3款烙印在腦子裡:「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勞動契約係屬於雙務契約,雙方皆有為對待給付之義務,即一方給付之同時,他方亦應進行給付。 正確做法應將固定薪資、經常性給與工資納入計算基準,因此,包含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不包含加班費)、每月固定發給的全勤獎金、職務津貼等都要列入計算。 在職期間薪水計算錯誤多可即時補救,然而員工離職時若是薪水算錯,聯繫處理上也較不容易。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因此雇主應於員工離職當天算起3天,將健保轉出單填寫完成,並送至健保署辦理退保。 依全民健康保險法(健保法)第30條第2項規定:「被保險人投保當月應繳納全月保險費,退保當月免繳納保險費。」因此,健保費的計算是以「月」為單位計算,勞工不論什麼時候到職皆以整個月計算健保費。 建議雇主面對「未足月」、「破月」的狀況,薪資以依員工在職天數計算的「加項計算」,會比使用依扣除不在職天數的「扣除法」能避免少給薪資的爭議,否則若因計算方式不同而引發勞資糾紛,甚至違反《勞基法》第22條薪資應全額給付的規定,恐還會挨罰2-100萬、得不償失。 因此,員工的到/離職「未足月」薪資,統一都是先除以30日計算一日工資,再依該工資換算當月的工作天數,獲得總額薪資(即:(月薪總額/30日)× 當月在職工作天數)。 為避免重複扣收、更清楚了解健保費、勞保費計算原則,《104職場力》小編為您整理相關資訊。 答:按月計酬者如每月工資為26,400元,則其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可按26,400元每月除以30日除以8小時為基礎,並依照勞動基準法第24條規定計算延時工資。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基本工資時薪、月薪齊漲5%!明年勞工、雇主「3筆費用」繳更多,一篇文試算給你看

而特休的換成工資的計算方式,為沒有休完的特休天數,乘以勞工的1日工資計發。 舉例來說,若Katy的1個月工資為4萬,換算下來每日工資為4萬除以30,等於1,333元。 若沒有修完的特休天數為3天,則Katy總共可以將特休換成4千元工資。

月薪的日薪怎麼算

提醒公司負責發薪的老闆、人事,薪水應全數發給員工,如果有多扣、少發情形,按照勞基法規定,可處2-100萬元罰鍰。 如需抽取物料、樣品或資料時,應事先通知雇主或其代理人並掣給收據。 中央主管機關,為貫徹本法及其他勞工法令之執行,設勞工檢查機構或授權直轄市主管機關專設檢查機構辦理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於必要時,亦得派員實施檢查。 技術生訓練期滿,雇主得留用之,並應與同等工作之勞工享受同等之待遇。 事業單位違背職業安全衛生法有關對於承攬人、再承攬人應負責任之規定,致承攬人或再承攬人所僱用之勞工發生職業災害時,應與該承攬人、再承攬人負連帶補償責任。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