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建築系9大好處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Eric on September 11, 2018

淡江大學建築系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成立於1964年,創系主任為建築師馬惕乾。 碩士班成立1981年,博士班課程於2004年起開設於土木系博士班建築組,是台灣國內唯一隸屬於工學院的建築系所[1]。 此外,本系亦有多位校友曾經擔任國內大學建築系主任或建築研究所所長:梁銘剛先生(銘傳大學建築系主任)、林炳宏先生(淡江大學建築技術系主任)、魏主榮先生、姚政仲先生、李清志先生(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呂理煌先生(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研究所所長)、與鄭晃二先生(淡江建築系主任)。 淡江建築系共有五十位建築設計教授,為全國最多的建築學校,一周上二次設計課,超越國內大多數的學校。 目前可以製作木頭、塑膠、金屬等等的數位化機械製造,也採購機器手臂,邀請國際前端的學者來舉辦工作營,為國內建築系之首創。

淡江大學建築系

此計畫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首次與大學師生團隊合作,以大學一學期教程為實驗教育基礎,在國家級森林遊樂區以學生設計與實作、雙手實踐的自然建築[8]。 建築系館位在學校西北角的邊緣,是舊工學館一翼的改建。 淡江大學建築系2023 舊工學館原本是一棟台灣早期校園中少見作為計算機主機的資訊大樓,在PC開始成為普及的時刻,被改造成為建築系的系館使用[5]。

淡江大學建築系: 文化資產

在目前已經累積的成就上,持續掌握科技的脈動,維持與世界同步的能力;並進一步擴展數位化跨域的整合應用技術的提升。 建築及都市設計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做的作業,卻因為邏輯思辨的困境或是視野不夠開闊,會覺得時間投資報酬不成比例。 其實建築及都市設計是整合型的學問,不只要花時間做,開拓視野、接觸系上其他課程、多閱讀,都能在建築及都市設計的操作上相輔相成。 淡江大學建築系2023 設計技巧實作:透過實作課程(如:基本圖學、手繪表現法、電腦軟體操作等)熟悉技術能力,藉以貼切地呈現設計想法。

淡江大學建築系

本課程將利用小組教學,分組上課的方式,以大量的實作訓練,培養學生對於形體造型創作與組合能力。 並透過對建築空間的觀察與描繪,熟悉建築設計中賴以再現與進行設計思考的各項。 創立人盧毓駿博士創系時期有鑑於近代建築與都市發展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故決定將本系命名為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建築乃必須滿足美觀、實用與堅固需求的美學與工程的綜合體。 而建築的密集延伸、以及其外部空間的設計,也就是都市設計所涵蓋的範圍。 都市設計是強調觀察、體驗與實踐,是真實都市環境的整合。

淡江大學建築系: 校園快報

2009年6月,歐盟擇定淡大在內的7所臺灣大專校院合組「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 中心要職分屬4所核心成員大學,主席為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主任為臺大政治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 2006年設立西班牙語文學系、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二年制應用日語學系在職專班;社區發展學院成立,並設立進修學士班休閒產業學系、服務業經營學系、景觀建築與管理學系。 [11] 2007年裁撤技術學院;資訊傳播學系新增碩士班;大學部日本語文學系與技術學院應用日語學系合併。 曾任台東縣副縣長(兼)文化處處長,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曾協助臺東黃健庭縣長推動縣政,各項施政指標脫胎換骨。

淡江大學建築系

迎接下一個世代,「設計」將跨越形式的捕抓而成為更為整全的能力,建築教育需要面對科技與社會的轉變。 在持續探索與經驗累積的基礎上,淡江建築這幾年新聘的老師已經帶起新的認知與機會,我們也正透過新一波的課程改革,提供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一個全新的世界。 因此,淡江建築系啟動與工學院各系,甚至是全校相關科系的互動。 除了維持建築設計課的重要角色之外,也參與「議題」或是「計畫」取向的課程,例如工學院的「綠色能源」學分學程,或是參與「機器人中心」的研發,也邀請水資源系與公共行政系一起探討台灣農村的水資源規劃與水患治理等議題。 我們要培養可以面對未來需求,更能夠解決問題的專業者。

淡江大學建築系: 大學問

基於過去二十年對於建築設計教育的整備,在本系將逐步發展以建築設計為導向之建築教學,創造了一個以「實作」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環境,注入人文與社會方面的關懷,同時鼓勵學生發展跨領域之設計專長。 依榛在講座中也介紹許多豐富她創作來源的課程,例如西洋建築史、文藝復新建築史、現代建築介紹及中國建築史,這些課程幫助學生建立建築邏輯,並了解建築歷史。 除此之外,身為建築人,當然還會有建築法規的相關課程。 講座中,依榛也分享她申請淡江建築系的經驗,申請的條件包含面試時的自我介紹及作品集,她強調在面試的自我介紹中能夠分享一些可以引起教授興趣的特殊個人經驗,重點就是把「自己想做的事」、「之前做過的事及經歷」用有邏輯的方式向教授說明。

淡江大學建築系

可惜受卡努颱風來襲影響取消行程,改由學術副校長許輝煌與國際長葉劍木前往下塌飯店進行拜訪與交流。 時至今日維爾紐斯大學還有在提供國際性認可的文憑學位,其中有3個學士學位及16個碩士學位是以英文為主課程。 陳冠霖 Kuan-Lin Chen,就讀淡江大學建築系。 為紀念民歌歌手,同時也是淡大數學系畢業的李雙澤而設置。 李雙澤有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國際地位險峻,學生間流行的卻仍是西洋樂曲,而在1976年的校園演唱會上呼籲眾人「唱自己的歌」,引發熱烈討論[45][46]。

淡江大學建築系: 蜜蜂瘟神「蜂蟹蟎」肆虐!低溫太久全台疫情慘重,挫蜂蜜產量 中國偽藥流竄

Yu-Xian  Wu 吳鈺嫻,成長於雲林縣,高中後獨自北上就讀,畢業於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目前就讀淡江大學建築系四年級,行天宮資優培育計畫獲獎人,系上首屆榮譽學程學生,並且取得系上預研生資格。 從2003年開始,為了充實設計教學的師資,每一年有二位客座教授加入本系的設計教學團隊。 目前為止包括:加藤義夫(Yoshio Kato;日本籍,綠建築專家)、卡馬可(Marco Casagrande;芬蘭籍,前衛建築),平原英樹(Hideki Hirahara)、荷叟(Sand Helsel)、烏甫(Ulf Meyer)等。 同時,在2005年邀聘特約講座教授渡邊誠(Makoto 淡江大學建築系 Watanabe;日本籍,數位建築)於碩士班密集講授「誘導式設計」。 建構全系館的學習網絡:淡江建築是少數科系,可以讓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專屬的建築設計空間,所以同學可以二十四小時使用系館,也因此發展出以系館為核心的生活世界。

淡江大學建築系

6月15日成果發表會上,計畫主持人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郭恩愷表示,希望將取自於森林的國產材,回饋給森林,新竹林管處提供15立方公尺的柳杉疏伐木,作為創作題材。 淡江大學建築系2023 這兩座分別以「浮森」、「脊森」命名的作品,是農委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與淡江大學建築系,結伴以「取之於森林,用之於森林」計畫,利用台灣國產材柳杉疏伐木為材料,在過去遍植柳杉的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人工林區,設計搭建的實驗性木構建築設施。 四、擴展視野的設計教學活動,邀請知名建築師舉辦工作營。 同時,建立後勤支持系統,透過出版與網站深化與交流教學成果。

淡江大學建築系: 教學特色

1970年代初,當時扮演台灣藝術界的推手的藝評家顧獻樑受出任淡江建築系主任,正好接上一股鄉土文學運動,他將當時關注當下的廣泛藝術的意念帶進建築系,他關心建築界的文化復興課題。 當時,數學系李雙澤等人受到他的影響,他在淡江校園捲起了「唱我們的歌」運動。 顧獻樑也邀請了楊英風開設雕塑課,水彩課則有藍蔭鼎與席德進老師。 席德進老師對於台灣傳統建築的風貌的深刻記錄吸引了許多人遠到而來旁聽,李乾朗老師當時也從文化大學前來,受到影響,也種下了他對於臺灣傳統建築的視野,幾年後李乾朗老師回到淡江創風氣之先,開設「台灣建築史」,迄今仍是淡江建築系同學印象深刻的課程之一[2]。

2000年之後,歷經林盛豐、鄭晃二、陳珍誠、吳光庭與賴怡成等教授擔任主任,淡江建築面對台灣建築發展的關鍵年代,逐漸發展出不同以往的教育框架,呈現多元教學方向[1]。 淡江大學建築系 「永遠不要害怕,把夢想做大。」在汐止夢想社區鈺嫻學習氬焊的技術,與夥伴合作製作出曲線複雜的鋼雕作品,在結束前還與駐村藝術家上街遊行。 淡江大學建築系也提供學生非常多參與工作營的機會,像是傳承工作營會邀請優秀的學長姐進行軟體教學;中日工作營是讓大三的同學可以和日本東京女子大學進行相互交流;武漢工作營是前往中國武漢大學建築系觀摩。

淡江大學建築系: 淡江建築 55th 畢業設計|Five out of Five|畢業設計展

同時參與了鄰近台北都會區的淡水與宜蘭縣的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及多項重大工程之規劃顧問工作。 另外,系上老師也積極投入於都市社會改造工作,從「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的實際經驗,到921災後重建的參與,持續關注於原住民部落規劃設計等,這些持續的參與,已獲得相當成效,普獲各界肯定。 面對全球的新科技與社會的轉變,本系積極與全校相關科系的合作,以擴大建築專業的發展面向。 在以「數位化」與「設計學」作為平台的架構下,透過建築與工學的合作,有機會與電機系合作研發機器人與數位生產、與資訊工程系合作智慧型生活模式、與綠色能源科技合作探討未來的集居形態、與水環系及運輸管理系合作研究面對氣候異變下國土與都市規劃工作、與未來所合作探討老齡化社會的空間回應等等。 淡江大學建築系 綜觀現今國內都市空間的問題包括:將街道留給車子造成人行不方便、都市空間中沒有座椅,要坐下來就要付錢買咖啡、建築牆面已經淪陷為廣告張貼...等,造成大眾只能匆匆走過都市空間!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生蔡佳蓉以「日日-時間旅館」為題之建築設計作品,參加兩岸聯合舉辦的畢業設計競賽活動-「TEAM20」,在兩岸三地約20所大學院校建築相關科系的畢業作品中,榮獲「建築組」第1名。

大二、大三電腦相關課程結合建築設計課程操作, 讓學生具備熟練的電腦技巧,大三開始,電腦輔助繪圖即成為設計與表現的重要工具。 「建築系是非常的繁忙,但不應該被系上所侷限住。」冠霖深信任何生活的體驗都將回應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上,故他在求學期間,除了參與多元性質的社團、從事兩岸交流、申請西班牙交換之外,更在四年級開始進行都市議題的研究,實地走進迪化街,與當地居民對談,討論彼此對未來都市計畫的想像。 透過多方的嘗試,冠霖漸漸發現自己不論對大小尺度的設計或與人互動,了解不同族群的聲音、認識異國他鄉的文化都很感興趣,這讓他深刻體悟到建築系學的其實不只是表面上的「建築」二字,更涵蓋很多跨領域的層面。 回顧四年的求學生活,冠霖提到身處在建築系高壓的訓練之下,很多同學常會把自己逼得太緊,但其實慢慢來比較快,放寬心胸,沉著地去面對各項挑戰,相信將能從中有更大的收穫與成長。 持續的數位化能力的提升:淡江建築使用軟硬體科技作為建築設計領域的開發一直站在領先的位置。 2013年開辦了台灣第一次,結合機器手臂與建築設計討論的工作營。



Related Posts